-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216
- 精华
- 0
- 积分
- 998
- UID
- 1686

|
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那种随处出现的象征意味带来了一种味道,这使其大多数的作品都很象一些白日梦般的焦灼感深含其中。如果以纯粹的时代背景与卡夫卡的性格特点来推理,这种常用的逻辑我觉得好象简单了一些。当然,在艺术的道路上,局限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制约前进的障碍,但我又不得不想到,也许这种复杂的对个体的局限性,正好是推动了文学创作本身的最坚韧力量呢?这个假设如果有其情理,我们会对作品及作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有更深层的理解体会。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创造了真正有力量的作品的人,都具有某方面不同于常人的特质。在这里特质不是做为与其作品相联系的赞美出现,而是做为人这个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的合理性出现。海明威、雪莱、茨威格、卡夫卡都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代表。中国的风流才子这样的称谓只是对一种粗浅的表象的意淫性总结,起码在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没有联想到作品最终还是要在一种状态下去完成。这个状态建立的基础其实是最本真的作者本人的那个精神内核。也就是,他或她被局限了的内心世界。
也许有人会以卡夫卡无尽的想象力来反驳我这种观点------这没有错,卡夫卡在其作品中体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巨大想象力。但是这与我的说法也许可以得到统一。我的观点正是试图说明,做为个体性的存在,某种深刻的局限正是产生无穷力量的最初源头:这好比一个火山爆发式的也许自己也不能察觉的运动。
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以整个世界的呻吟幻化了整整一个时代。在我看来,这种基本特点背后深含了卡夫卡对世界的矛盾与渴望,努力与放弃。他在最大程度上放弃了对技术的追求而陷入了身难由已的徘徊并最终也没有能找到出口。这使其作品都较明显地带着一种焦虑感的控制。然而这种焦虑感却于白日梦般的虚幻所指的具象意味中得以部分消解,我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看到卡夫卡的感觉,看到他在沉重的呼吸中间或长喘一口气。《变形记》、《乡村医生》无不如此。卡夫卡对于世界的矛盾或者反过来说世界对卡夫卡的矛盾,并没有能使卡夫卡化蝶而去,既是如此,矛盾也就从没有在卡夫卡身上虚构。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于没有阳光的潮湿地带,所以他看到了每一个细微的生长与衰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