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4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24

主题

0

好友

322

积分

新手上路

绝地武士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3: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研究

七格

王晓明先生这个关于东亚新意识形态的国际学术会议由于有了太多不懂汉语的文化研究学者的参与,于是启用了同声翻译这样昂贵的交流资源,然后在圆桌讨论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景实在是让我觉得古怪,明明有些境外学者根本就水平不怎么样,但却能占据很好的时段和很充分的发言,而一些很不错的文稿,只不过因为她是一个研究生,所以上台后位居末位,仅仅念了一点点很扎实的统计数据和实证材料,就被管理时间的大会主持者给公平地打断了,相反,同样份额的时间也公平地均给了那些平庸的论文,比如王宏志先生和蔡明发先生的论文,虽然他们的名望非常大,如果在传奇3里,他们的级别PK一个小小的研究生简直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秒杀,然而,从他们的论文简报里,我没看到任何下功夫的地方,王先生的那一篇,不过是个很不错的学术随笔,蔡先生那个,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把牢骚和抱怨给学术化,倘若身为文化研究的泰斗做出这些应付文章是出于漫不经心,那么我们这些后辈将会以更加加倍的努力来更快地击败你们,而倘若你们的水平不过技止此耳,那我就很能理解为什么当年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时是那么的有信心。
同样对比我们国内的这位只能占用自己导师吕新雨女士的发言时间于是才发了5分钟言的研究生李静女士,那位来自香港的Susan Ingram女士以其无以伦比的美妙嗓音,用英语向我们报告了一个我在国内任何一个强壮的影视BBS上都能看得到电影评论,我想要是这种水平的论文要是由国内的研究生来写出,那是根本就没得可能到台上宣读的。
所以呢,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有些恼怒,因为文化研究不就是在不断提醒我要向任何因为不公正的资源配置而导致的不正义有所抵抗么?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就能容忍这些水平这么差的论文在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出现?仅仅是因为他们来自香港、新加坡或美国?
相形之下,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几位学者的论文是扎实的,是看得出下苦功夫的,比如五十岚泰正先生,比如赵惠净女士。相比他们,大名鼎鼎的Charles Taylor先生拿出宣读的文章真是不比王宏志先生他们的好到哪儿去,而王鸿生先生一个致命的问题就让这位很绅士风度的老人顿时答非所问。当然这里面有我的一个偏见,那就是我一直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在惊呼中被讨论出来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可以有冷静方法对之进行讨论的问题,它就像本质之类概念的一样,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单靠连语言学家都不是的哲学家去讨论,只会产生更多无意义的文字垃圾。这些垃圾因为制造垃圾的学者们各自在学术场里的名望,以至于非但不能被清除出去反而会被他们的学生加固烘培。
像詹明信以及今天到场的一些外国学者,我感觉他们不过是因为能得到更多的货币资助,所以他们能够免费在全球各地旅游,就像当年那些跟随法国殖民者的人类学家一样,不断在世界各地采集人文标本。Ok,我们可以说,没有你们,埃及文物和埃及文明以及所有落后地区的文化都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保存地那么好,然而,这样的论调不正是文化研究所要反对的吗?如果我们中国的学者和你们一样有钱,我们也可以做到你们今天做到的这所有一切,而且我们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去吃苦收集原始资料并统计数据,而不是带着个数码相机对着自己没见过的景象狠拍一气,最后做成PPT文件给同行们放映一下。对不起,我们不是你的亲朋好友,你用不着把你的旅游见闻在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告诉我们。我不知倪文尖先生在问Lash先生有何资格对一个陌生的城市进行这么缺乏数据支持的决断论式的分析时,竟是那么的婉转和谦虚,如果是我,我会直接问他个人仰马翻。他不是说他有材料支持么?ok,拿出来给我们看,就像那些日本学者、韩国学者还有中国学者做的那样。
还有李欧梵先生,虽然充满了老年学者的儒雅风范,但也充满了老年学者固步自封的习气,因为他又在说他的上海以及他的怀旧了。――我不明白这么个说了不要说的话题有什么好多咀嚼的,至少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个话题基本已经开采尽了,学者是一种不直接用来生产商品的人力资源,所以这样的资源在使用上更加要注意边际利润,像这种只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没有更先进的分析工具,为什么不保持沉默,或者抓紧时间去学习?你可以在你的私人领域里去尽情做更多的研究,但在公共领域,在今天这个明明有更多事关人而非鬼魂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把资源首先用在刀口上?我很失望,踩死了一个无辜闯进会场的黄蜂并赢得旁边Susan Ingram傻乎乎鼓掌支持的雷启立先生等年轻学者,竟然也会对这么个没劲的话题一而再再而三表现他们的问题兴趣,真是的,我宁可去听薛毅先生那种古怪的对社会主义的怀旧言论,也不要听这种正常的再也没法正常的怀旧话题。
这就是我佩服王晓明先生和王安忆女士的地方,前者去研究跟文学毫无关联的房地产去了,后者,搞虽然不是文化研究的专家却来专心听讲,我看到她还在做笔记!我想等我老了,我应该学习的对象是他们。
以上这一切硬邦邦的事实,不断在从各个侧面敲击着我的头脑,我感觉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么的不公平,明明是中国学者在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水平和论文质量超过了这些境外学者,但却由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等等学术本身之外的因素,导致了那些境外学者成了那次会议大佬的模样。当然,我会警惕自己这么言说的时候是不是有些民族主义的想法在作祟,但在仔细回忆了所有的报告和讨论之后,我认为我的这个结论是客观的。
我不知其余与会学者是怎么想的?可能我产生以上想法的原因是我的知识谱系实在是无法对他们这些老前辈兼容,但是,如果不考量其他因素,单单就智力投入这一项而言,我不觉得我以上的这些想法有什么错。
布尔迪厄总是在提醒说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我们自己的实践,我想我做到了他的要求了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太空里,要是有一个巧克力做的冰淇淋月球,该多好啊~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03:19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 这个好!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0

好友

299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7-8-4 13:03:2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七格在2003-12-8 23:51:36的发言:
王安忆女士虽然不是文化研究的专家却来专心听讲,我看到她还在做笔记!我想等我老了,我应该学习的对象是他们。

王安忆的笔记本子肯定有几箱子了,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她几十多年前就记笔记了,什么会都要记,似乎每一次笔记之后对她的创作都有改变。
我真想找王女士买她的笔记本子。
http://blog.sina.com.cn/xiaofan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凌丁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7-8-4 13:03:2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03:20 |只看该作者
李欧梵的大名我听到过N次了,只是没有看过他的著作。
总是惭愧啊。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03:20 |只看该作者
转贴:尘世里的李欧梵

欧梵先生热爱声色,喜欢美食,不道貌岸然,不装腔作势。我在香港跟他读过半年书,选他课的女生人数众多,叽叽喳喳把教室围成半圆形,一撮男生被挤在最后一圈,常用又清高又哀怨的眼神注视前面的小女子。李欧梵走进教室,先用广东话讲几句开场白,论小说谈电影时粤语国语夹杂,不得已提到理论时,用英文;讲完理论,顺便讽刺一下理论的冷血。然后,皆大欢喜地看幻灯或看录像。黑暗中,他的旁白与其说是解说,不如说是台词。一个缠绵的女生因此说,听李欧梵讲和平饭店的艺饰风,像是听他描述一位昔日佳人。

  不知为什么,同学中间普遍地认为欧梵先生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写过并向往过"浪漫的与颓废的"(参见〈现代性的追求〉),也许是他发出的"布拉格明信片"已无望抵达当年惊鸿一瞥的美人(参见〈世纪末的反思〉),也许是他在香港〈信报〉专栏上写的那些真真假假的情书(参见〈狐狸洞呓语〉),也许是,因为他帮范柳原流的那"一滴偷偷的眼泪"〈参见〈范柳原忏情录〉〉。而主要的现场证据是,他在课堂上让我们看据张爱玲小说改变的电影〈半生缘〉时,看到世钧的最后一个残留一线生机的电话在楼梯口无望地响了又响归于寂灭时,竟忘了教学讲解,只发了一声叹息。所以,大家倾向于把李欧梵想象得很罗曼蒂克,是一剂毒药,毒别人,也谋害自己。便有特别好奇的女同学说要约李欧梵喝咖啡喝酒,叫了我一起去,意思是要听李欧梵酒后吐真言。

  时值香港电影院回顾法国殿堂大师侯麦(Eric Rohmer)的电影,咖啡的话题便从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开始。侯麦的主人公大多是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遭遇的常是情爱困境,比如,如何和一个迷人的女人相处,如何抗拒她的魅力。李欧梵居然老老实实地说,他是从来没这样的艳遇,要是真能碰上,他说他大概无法免疫于美人,接着又是一声叹息。大家便微微地有点失落,觉得"李欧梵怎么可以没有故事"!在我们飞扬的心思里,我们似乎觉得象他这样的人是不必也不会遵守人间道德和秩序的;也即是说,他应该过着某种颓废的,甚至是荒唐的日子。但是,在咖啡的雾气里,我们发现李欧梵其实愿意在尘世过日子,愿意象张爱玲那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让我们莫名地觉得惆怅,一方面,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浪漫旗手"已厌倦了背负从徐志摩那里接过来的旗帜;另一方面,他对日常生活的深深向往和眷恋又让我们感动不已。

  然后,隔了一个学期,同学中间就开始传"李欧梵碰上李玉莹"的故事。在不同的版本里,李玉莹有时是新加坡人,有时是台北人,终于也有说是香港人的。后来,在上海和他们见了面,也终于知道,李欧梵化了六十年时间修来的女子是如何地值得。至于他们的故事,那真是既是传奇,也是反传奇;是"十八春"的开头和"倾城之恋"的结尾,加上"滚滚红尘"的恣意恩爱,就象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没见过他们的人,不会明白。也许,张爱玲的故事〈爱〉的结尾倒是可以作为他们俩的"爱"的开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是真的。

:)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7-8-4 13:03:35 |只看该作者
zt
≡≡≡≡≡Comments

sieg太喜欢引用布尔迪厄了。其实布尔迪厄搞笑的地方也挺多的。
 [牧师羽良] 评论于 2003-12-9 13:36:06

-----------------------------------------

引谁不重要。矛头指向“牛人”。这些牛人现在真正的水平到底怎样,吃这行饭的研究生都很清楚。奥,忘记“为尊者讳”了。
 [萧敢] 评论于 2003-12-9 20:18:57

-----------------------------------------

Becker不是早就研究过吗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现在是比经济学还要显的头号显学啊。呵呵
 [牧师羽良] 评论于 2003-12-10 10:53:33

来自
http://www.jingwei.org/blog/showlog.asp?cat_id=5&log_id=323

ps,我很喜欢sieg的东西,尽管没有全部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389

积分

新手上路

青春期的尾巴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4 13:03:34 |只看该作者
这种不平等没办法,至少在现在中国的学术范围内。
这样的一瞬间即将来临,这样的一瞬间已经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9#
发表于 2007-8-4 13:03:57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浪子-在2004-1-2 21:36:55的发言:
         对于这种老朽聚会,我历来不感兴趣。对于新思潮、新观念他们的反映其实是最迟钝的。东亚如果真有什么新观念的话,不过是在新儒学和新权威主义的混合物中寻找苟延残喘的伦理道德支柱,确实适合老朽们继续挥鞭献丑,出台捧场。

难道一切新的就是好的吗?我一直不觉得“新”和“进步”能代替价值判断的“好”。在共同的日常生活中,带着共同问题的思考者总会在某一点上相遇。没有谁能够放掉一切“旧”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反对一切”这个口号的姿态性大过此行动所宣传的价值。传统和新思潮是两个极端,而哲学上的许多力气都用在了对中间道路的界定上,中间道路是传统和新思潮的同一个携带者。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0#
发表于 2007-8-4 13:03:57 |只看该作者
浪子的回帖非常认真。但你所有理论的出发点都在于“新”与“旧”的区分以及一个前置的价值判断,所以你的贴里‘历史进步“”腐朽“这种词语占了很重的分量。对于一个不具备这些前置价值判断的人来讲,你的反驳没有意义。你所要反驳的应该是你的反对者的价值标准:新旧这两个词语只具备时间上的区分而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区分。价值标准在于”好“这个词语,它的出现取消一切时间的优先性,可以存在与过去或未来。
希望浪子多来参加讨论!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3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