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辩证的批评》

[复制链接]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开场之际必须赘言我的歉意。对于这篇论文的考虑,线形时间已经不起作用。因为抱歉,不安,义务感有时候以梦的形式提醒我再次努力阅读原文。总之在思想上我是非常重视这次作业的。然而非常抱歉的是,尽管如此时间还是拖得太久了。文本之艰与识之浅陋之间形成的反差常常使我陷入乔伊斯场结构中喧哗和骚动的人物思想一样的现代主义阴影里。恐慌让我产生卑微之感,最后不得不反思是否应该继续文学的道路。因为无法提纲挈领地解释原文,所以有时候只能出此下策,即对原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或者像小学生一样概括段落的大意。上述言论并不是想拼凑字数,因为有时候我觉得,如果像我的少言一样再不对老师的改革表明我肯定的态度,恐怕就没有机会了。<p></p></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辨证的批评》前言<p></p></P>
<P >在前言和前言的导读所涉及的几个大的问题中,几乎都是对本体进行发问的。比如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什么?辩证思维诠释的性质是什么?辩证思维的超越性表现在哪里?我觉得詹姆森的意图很清楚,他显然进行了观念预设,他似乎首先要给我们提供一种方法论。这种直接的作法对于科学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客观的偏执性并且怀疑真理的本性。任何阐释似乎都有这样的弊病,不管它的主张如何,如果不是以直接的面目呈现出真诚的局限性,那肯定是一个在评论开始之前就业已形成的深思熟虑的秘密的思想阴谋。只不过德里达同志总在文章的最后方才道出他的方法用以显示他的高明和科学性,其实他麾下的艺术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只不过是处在一个客观的隐喻下的工具。<p></p></P>
<P >第一段对辩证批评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并且已经显露出它的总体性特征,只不过他把它作为一个困难提出。第二段似乎是在开通辩证批评的必要性,我觉得好像是辩证批评合法性的简要证明。第三段才对辩证批评进行隐喻性的说明,一直到最后一段开启分论点之前说言的“阐释网”和理想状态。<p></p></P>
<P >隐喻性的阐述显然是重点。围绕辩证批评的总体性,复原性和超越性,他用了几个文学性的比喻(思维的平方和内部杠杆)和很多文采斐然的句子说明它“感觉像什么”。<p></p></P>
<P >其中“这种思维当然是思维的平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主语是辩证思维,谓词是,当然是状语,困难就在“思维的平方”上,幸亏在下文和另一篇文章《元评论》对于“思维的平方”的说明,我们才发现他的意图只是为了强调思维的复杂性。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思维的立方呢?那不是更剧烈更混乱了吗?仅仅是因为它是辩证的吗?为什么不直接说它很复杂呢?这显示了他和罗素的不同。后者大概不会说这个女人是女人的平方以表示她比别的女人更有女人味。总之,前言只是描绘了一下辩证批评与众不同的面目,而没有展开详细论述,譬如整体性问题,如果不读下文,你怎么能在那些隐喻中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他的本义呢?<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正文阅读<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在后现代理论各种体系中,詹姆森似乎更像一个逻格斯主义者,他用他的理性对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泛滥,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的过人之处。与此同时他更能深刻地洞察到了英美文化传统中辩证思维的缺失。文化人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处于某种文化境遇中的人对于异己文化的感觉要比处在异己文化中的人敏感得多,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他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比一般哲学家更为深刻呢?他强调当务之急是用辩证的武器改造政治自由主义,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对分别失误和事件的强调,是以牺牲时间可能寓于其中的诸关系的网络为代价的”,由此他发现了辩证的巨大价值。<p></p></P>
<P >在《黑格尔式文学批评:历时性建构》中,为了克服“结构上的委曲”,“视力幻觉”,以及“不透明的横断面”等等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上的巨大局限和谬误,詹姆森进一步阐述了辩证批评的总体性特征。詹姆森对总体性的讨论,在精神嫡系上还受到卢卡奇的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影响,他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原则。他指出了处于历时性序列中的辩证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非发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肯定转移。并道出了辩证批评的两个还原:文本还原和自身还原,进一步说,辩证思维的目的是认识一切思维的意识形态性(它对应于文本还原)和历史境遇的自我意识(对应于批评主体还原),以及这些问题的本身构造,以达到恢复失误本来面目,尽可能接近真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自身还原是一种具有横向意义的历史现象,它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具有共时性的研究价值。詹姆逊认为,黑格尔和马克思两人在还原的问题上应该是能统一的,并且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系的坐标——“马克思的成就在于把黑格尔那种对理论自我的永恒性分析,转移到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世界的日常领域的理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思维,在黑格尔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过程流动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指引下,重新打开了通往历史和时间本身的道路”。于是詹姆森建立起了新的,比黑格尔和马克思本人更完善的辩证法体系,并使其成为他的“意识形态批判”文学阐释中的有力武器,在社会,历史,文化矛盾的各阶段和对抗的生产方式的总体性考察中,在强调文艺批评与社会生活,历时时代条件的联系的方法论中体现出它的辩证性质来。<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在《文学范畴:内容的逻辑》和《作为形式和内容中介的同义反复》中,他用这样的文学阐释理论对艺术史上最基本最古老的问题之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一次操作和解释。并显示了辩证思维的某些特性。比如辩证思维的双重历史性与那个随时都会改变的“比例”。但是核心观点则好像是论证了形式与内容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和它们的关系。据资料显示,他的成果是建立在对于《小说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p></p></P>
<P >“这里,形式不是作为最初的模式或铸模,作为文明的出发点,而是作为文明的终点,作为知识内容本身深层逻辑最后的明晰表述”,这句极为关键的,被无数人引用过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形式是什么,形式不是什么,其实在揭示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詹姆森显然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辩证地考察的。此前他指出了艺术内容逻辑的非人格性,(即我们看到那一段有关艺术家相对于艺术内容只是工具的论述,内容通过艺术家实现自身。并指出对于某些艺术品的判断具有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所在。)以及艺术形式的伪装性,他看到二者并非像人们谈论的一样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内容通过自身的内部逻辑,也就是它的非人格性,生发一定的范畴,并根据这些范畴在某种形式结构中建构自己。而这个过程则有力地表明了辩证思维的的思想范畴是用无休止的生发和分解,即他所谓的“作为形式和内容中介的同义反复”。在他看来,内容和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形式是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的投影,如果去掉形式的伪装,二者几乎等同起来,“形式和内容无论哪一个都可转变成另一个”。他完成了他的论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性解释对于其他流派的理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打击!<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然而我觉得它使文学研究变枯燥了。<p></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