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6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352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68
- 精华
- 0
- 积分
- 239
- UID
- 771

|
思想碎片
(一)创新这个词从来都重要,新经济把创新从所有话语中凸现出来,无疑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技术创新。而如果仅以这种经济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教育为经济服务功能的加强是否会使自己偏离自身的目标而仅成为经济的工具。教育自身的目标是培养完善的人,非常明显创新能力仅仅是“完善的人”的一个特质,要把他作为“完善的人”的核心特征缺乏逻辑的依据。“人的完善”需要创新,但创新仅是实现完善的工具,“完善”才是目标。况且创新本身缺乏价值判断,即没有所谓“好”的创新和“不好”的创新,这一特点决定他只具有服务性,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
(二)技术和娱乐构成如今这个世界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纬度。物质已成为技术的奴隶,娱乐成为人的精神的“上帝”,而欲望的潘多拉的盒子敞开着,它是技术和娱乐的情人。海德格尔曾为即将到来的技术时代深感忧虑,但这忧虑已然成了事实。技术至上的年代里,技术的无当功能开始去摧毁一些固有的法则,人的世界被技术引向了机械主义。
(三)一切生命都是有灵魂的,都是神栖息的场所,所有的物质遵循着宇宙的法则,神引领人的灵魂去探索宇宙的法则。而人是一切生命中因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与众不同的生物,神赋予人这一能力并不是仅仅为了能使人用此来追求物质的充裕。当工具仅仅带来向自然无止境地攫取时,宇宙的法则正被打破,而神也将因之远离人的躯体,人将变成工具本身,迷失在宇宙的法则之中……
(四)马克思也讲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却总逃不出这个悖论,即主观受制于客观。物质决定精神,在这个命题上根本不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辨证思想。辨证即中庸之道,似乎二元论更能成为辨证思想的根基。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我总能感受到物质的力量无所不在,它似乎又是另一个神,只不过是个机器之神。
(五)社会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这与孔子的思想有类似之处,他们都是以一种大一统的整体眼光衡量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个人只是归属于社会的机器。个性是要以社会性为前提的,所以作为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与此同时个性的发展也必须符合道德的准绳。或者更直接地说:个性决定于社会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在这样的要求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即人性发展的基础已显得不再重要。
2002年7月22日整理前几年片段感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