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9-3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44837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530
- 精华
- 0
- 积分
- 3715
- UID
- 66

|
自己敲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美]贝·迪克——自觉的叙述者
自觉的叙述者清醒地知道他们自己作为一个说书人或艺术家的地位,并时常提醒观众创造性劳动之艰巨。尽管自我意识性看来是第一人称的特征,但自觉的叙事者也无须用第一人称讲话。但就象有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代理人一样,也有第三人称自觉的叙事者。费德里柯·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是一部极其个人化的电影,但它不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法。费里尼全力解决的问题是导演应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进入作品,此外,在电影中真实和幻想应是没有界限的,只是幻想的程度不同而已。《八部半》中的叙事者是基多的(即演员马尔赛罗·马斯特罗亚尼的)意识最广阔的反映:他的全部内心生活,包括感官知觉、记忆、幻觉、自觉的思考和下意识的联想。费里尼在整部影片中都与基多的意识同在,但是在基多和他的塑造者之间仍有区别:费里尼完成了自己的影片,基多却未能完成自己的影片。
如果拍的是一部评论自己专业的复杂性的影片,则导演能够成为自觉的叙事者,正象费里尼在《八部半》中所做的那样。其结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影片,就象安德烈·纪德的《伪造者》(1916)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导演如果在他们摄制的影片中作为人物或作为本人出现,也能成为自觉的叙事者。有些导演导演他们自己——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1939),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及其他影片,劳伦斯·奥立弗的《亨利五世》(1944)和《哈姆雷特》(1948),但这些具体影片都不是关于影片制作的,因此并不代表自觉的叙事。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影片《日以继夜》(1973)便代表自觉的叙事,导演在自己的影片里饰演一个角色,影片也是关于电影制作。特吕弗扮演费尔雷德,这是一个美国出资的影片《马帕梅柱相遇》中的导演。有些影片散发出一股激情,似乎它们是爱的产物。《日以继夜》的情况正式这样,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影片——从对丽莲和陶乐赛·吉许的纪念,到费尔雷德梦见自己是一个正在偷窃《公民凯恩》剧照的孩子的场面。我们忘记了《日以继夜》是特吕弗的创作,而象是一个狂热地迷恋自己专业的人对电影艺术事业的奉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