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社观影:悼念伯格曼《呼喊与细语》(Cries and Whispers)

[复制链接]

94

主题

0

好友

4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8 19:1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时间:2007年8月10日(周五)19:30 <br />地点:猫雨俱乐部<br />地址:上海市武康路73弄1号103室(近安福路)<br />电话:54042918<br />门票:免费</p><p></p><p>片名:呼喊与细语(Cries and Whispers)<br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br />地区:瑞典<br />年代:1972年<br />片长:90分钟<br />语言:瑞典语<br />&nbsp;&nbsp; <br />&nbsp;&nbsp;&nbsp;&nbsp;&nbsp; <br />简介</p><p>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自知一病不起,对人人恐惧的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抱着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她所能做的是对往昔的回忆,她现在全部理解了母亲当初的想法。</p><p>二妹玛丽雅虽然已经结婚,却还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在丈夫和姐姐的医生之间徘徊不定。</p><p>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难以理清的烦恼和麻烦。</p><p>在三个姐妹之间,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问题,而又彼此难于沟通。艾格尼丝在身心的折磨下默默离开人世。她的死使活着的人意识到她们中间的问题所在。</p><p>影片中的“呼喊”意指人物意欲冲破灵魂的阻挡,大声疾呼,一吐为快地袒露埋藏于心底的郁闷与愤懑。与此同时,又以对立的“细语”来形容她们静止的性格的展现和反应。</p><p>在情感的调动上,作品借助了背景音乐的魅力,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美妙宛如天籁之声恰恰是人物内心倾诉的喃喃细语,耐人寻味,所营造的无声而胜于有声的氛围胜过一切徒劳的表白。片中,玛丽雅与卡琳和解的一幕,两个人没有一句话,但是可以感受到彼此心灵的贴近。此时,背景音乐选择的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正如彼得·哈考特所说,“我们有时会忍不住被令人信服的电影情节所感动,但同时我们又感到愉悦,因为在另一些东西中,我们能感受到艺术家对各种场合的控制力”。</p><p><br />小引</p><p>我们花几十年时间等来一个大师,却在同一天里失去了两个,而这种悲痛,我们却不能质问上帝,因为其中一位已经质疑了一生。还是看电影吧,他们的作品是最接近内心的。</p><p>更多信息请访问:<br /><a href="http://www.catrain.com.cn/bbs/ShowPost.asp?id=4662">http://www.catrain.com.cn/bbs/ShowPost.asp?id=4662</a></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现场.声音:http://www.livevoice.cn

30

主题

0

好友

1701

积分

论坛游民

月迷藏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31 23:57:13 |只看该作者
红色房间好压抑,有凄怨的成分啊。但格林纳威的《妻子、情人、厨师、大盗》里的红房子我很喜欢。也是压抑,却很丰富,很震人。因为里面有个大胖子的虐待狂,其实是纸老虎……这红房子就没有那种流淌的情绪,而是装置感极强的电影结构中很坚实的一部分。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8576068[/lastedittime]编辑过]
阿里妈妈,芝麻开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