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俗套故事,不凡技巧<br /></strong>——观影片《C+侦探》</font></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很巧的是,昨晚中央四套正在介绍郭富城的《父子》,这部带给老郭不小声誉的影片中,他出色饰演了一位邋遢、霸道、落拓的父亲形象,为了维持生计可以不顾儿子的成长问题。电视里在放他几个脾气暴燥时的镜头,竟惹得饭馆吃饭的几人都举头看电视。估计他们没看过这部影片,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郭富城。</p><p><br />他刚出道时,我还在念小学,是同学送我一盘磁带,我才听到了《对你爱不完》、《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等歌曲。他哥哥死于珠宝抢劫犯的刀下,而甫一出道的郭富城也因个子矮、资历浅饱受他人冷眼。如今年届不惑的他在演技上有不少突破,已从偶像明星一跃而成实力派多栖明星,这与他拍戏时的敬业精神与平时的刻苦努力分不开的——这个“一跃”是“厚积薄发”时的义无反顾,这在之后我看到的《C+侦探》中,一个眼神、一个面部神经抽搐、一个手势,都完整显现出他的实力。</p><p><br />《C+侦探》又是彭氏兄弟的彭顺执导,前次看过他的《妄想》,觉得甚有诡异惊悚之风,据说为了摆脱《鬼域》、《见鬼》等片浓浓的“鬼”气,此番请来郭富城饰演一位私家侦探,有意将影片设置出重重悬疑色彩,每隔几分钟便有一“惊”——这对于彭顺还是郭富城都意味着挑战自我。</p><p><br />影片开场和结尾都有呼应,巷子口一名蓬头垢面的叫化子大力叫嚷一声,侦探社的陈探(郭富城饰)便开始了新一天的营业。这一天,一个叫肥龙的男人来侦探社希望陈探帮他找到照片上的女人:莫慧心。自此,陈探开始了搜寻,在一连串他调查到的人员中,包括大头明、素芳、肥龙等人都相继离奇死亡,这让目标显得越来越清晰,非莫慧心即阿雄!然而导演却没有执意去讲谋杀案的来龙去脉,因为杀人故事本身并无新奇、曲折可言,倒是陈探在追寻线索时候碰到的离奇事件、重重阻力颇有看头,这就显现导演的功力了。</p><p><br />整部影片散发着浓重的异域街巷特色,我的视线随陈探的脚步九曲十八弯的行走在羊肠小巷,越觉悬疑之气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中颇具张力,同时,镜头中带入了街巷特色,反映出当地民众生活根底。导演常在叙述镜头中以远近景对比、光影的明暗对比为主,然而在表现惊险场面时就有意在急速的晃动中迅速拉近焦距,是剪接后的层层拉近,使得镜头急速跳动起来,仿佛心跳加速、瞳仁扩大时造成的视觉影像;然而当中有一段表现陈探童年回忆的镜头,却用了升格加摇移,影像忽近忽远、缥缈不定,应该说彭顺在影片剪接及镜头运用上下足了功力,彭氏兄弟曾经是菲林调色师,因此在胶片剪辑、调色上有十分老道的经验。但这部影片中,彭顺还是没有完全跳脱开《妄想》中的技巧,在陈探跟随与大头明有染的有夫之妇回家后,两人在门后对峙那段,远、近景、特写的穿插,把钟表、眼睛、脚、滚动的喉头统统交揉在一起,又并非单纯的影像拼贴,一个镜头在极短时间的停留中忽尔拉近,忽尔推远,但本人认为,这一段有点喧宾夺主之感,纯粹为技术而技术,也是为使影片进展中层层相扣的“惊险环”不致断裂吧。</p><p><br />导演对剪接的技术无可争议,特别是影片快结束时,陈探跟踪至一个垃圾工厂,在钢架交叠的楼梯上与被跟踪者展开“猫捉老鼠”般的游戏;镜头绕着陈探不停的旋转,远近景都有,几个不同机位的镜头拼接在一起,在旋转的速度上竟无丝毫偏差,而人物在以镜头旋转为圆心点的地方运动,整个动作仍然流畅自如,没有露出一丁点剪接失误的痕迹。<br />影片直至银行经理阿雄也即真正的凶手毙命之前,对凶杀案有了一个交代。镜头通过对一张合照的复原,直至穿透照片这一层平面,落到一个静止的三维空间——此处,导演将电脑技术融入镜头之中,从平面走向立体,再由人物身后的镜面反照中最终定焦,将镜头艺术运用得十分流畅自然且妙趣横生——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卫·芬奇在《颤栗空间》里的镜头飘移,使一些不可能由拍摄机器完成的镜像同样流畅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彭顺的一次次与恐怖、惊悚、悬疑展开的探索之旅总有奇招迭出,这也许借助于故事情节穿插时迸射出的奇思妙想,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无论写满逼债字样的血淋淋的墙壁、或口吐白沫的肥龙、被车撞死的大象、阴暗的走廊、写满字的黑板,都像是一幅幅经过精心设计却看来随意、透着粗砺感的后现代艺术画面,每幅画面都被塞得满满的,却并不觉得拥挤。</p><p><br />郭富城在影片中的表演比较到位,在人物的塑造上有别于《父子》,他把陈探刻画成一位幼年失去亲人的侦探,因为高度近视,连自己有志于当警察的理想也遭到破灭,因此人物身上散发出几分失意,特别是当他吃东西的时候,那是缺乏关爱及教养的吃法。在保持人物形象总体较积极的情况下,郭富城还用一些细节表演丰富了形象。比如他在做调查笔记过程中时不时偷瞄女人的裙底风光,比如他在与警长朋友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俏皮等等,我便看到一个处于低层却执着探案的私家侦探形象,尚且,他的细心、耐心、善心以及对亲情的指望,都融合交揉一起。</p><p><br />应该说,杀人故事的探源在影片中被淡化了,却被用作线索故事(即陈探查案过程)层层展开的诱因,迫使人看完了这样一个俗套的故事;然而在线索故事展开的时候,镜像早已通过不凡的表现力,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p><p><br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