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内地出版界更关注茅奖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1 14:08: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月8日,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56岁的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诗人赫塔·米勒(HertaMueller)获奖,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瑞典文学院称,赫塔·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目前,中国内地尚无赫塔·米勒作品的简体中文译本,研究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的学者对赫塔·米勒及其作品也鲜有了解。另有专家猜测,赫塔·米勒获奖与她的写作题材有关。
  得主其人
  曾拒绝与安全部门合作
  按照传统,诺贝尔文学奖当天在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的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德面对各国记者用瑞典语、英语和德语宣读了评委会的决定。恩格隆德还说,米勒用多元化的语言,通过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及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悟,她用凝练和率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米勒得知自己获奖后,通过她的出版商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非常意外,感到很高兴”,并决定12月10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颁奖典礼。
  赫塔·米勒1953年8月17日于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她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在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翻译。米勒会两种语言,国家安全部看中了她的语言能力,想与她合作,但遭到米勒拒绝,之后她被翻译公司开除。随后,她通过在幼儿园教书及做德语家教谋生。1984年米勒成为自由作家,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迁往西德,现常居柏林,拥有德国国籍。据北京歌德学院工作人员介绍,1991年米勒曾经来过北京,参加歌德学院举办的一个翻译比赛活动。后来翻译家李健鸣翻译了她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世界文学》上。
  得主作品
  内容多描写社会底层
  赫塔·米勒熟谙各类文学形式,随笔、小说、诗歌等均能自由创作。尽管米勒20多年前就离开了罗马尼亚,然而她的生活经历仍是她巨大的写作财富。她的诗作也好,小说也罢,都较多着墨于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的现状。米勒曾经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集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在几百公里开外,就是我那些过去的经历。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并且意识到集权统治在德国仍旧是一个尖锐的话题。”
  1982年,米勒的处女作《低地》在罗马尼亚出版,这是一部描写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小村庄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但立即被当局审查和删节。1984年,未删节版本在德国发行,受到读者追捧。米勒的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低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风中绿李》繁体中文译本1999年曾在台湾出版。米勒2009年出版的最新作品《呼吸钟摆》(Atemschaukel)获得了“德国图书奖”提名。
  专家评价
  得奖或与写作题材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从事德国文学研究的学者高中甫对赫塔·米勒获奖颇感意外,他表示这可能与赫塔·米勒在创作中关注政治有很大关系。“赫塔·米勒曾于1992年创作过一部名叫《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的政治讽刺小说,这部小说对时政进行了抨击。”高中甫说,在德国当代文学史上,赫塔·米勒的名气并不大,她的获奖显然是爆了个冷门。北京大学德语系老师潘璐也认为米勒的获奖与写作题材有关,米勒曾经写过苏联时期的《劳工营》和齐奥塞斯库的《专制统治》等一系列作品。
  作家邱华栋、陈希我对外国文学比较关注,但他们都表示不了解赫塔·米勒,没有读过她的作品。
  出版界反应
  茅奖比诺奖影响更大
  皮特安顿供职于英国独立出版商Serpent'sTail,他曾翻译并出版了米勒的作品。他说得知米勒获奖后是“绝对感动”,“真是棒极了,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发对人了,终于开始关注那些无与伦比的、但是往往被忽略的作家”。他还表示,在德国,米勒是罗马尼亚裔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她撰写了那些非同一般的生活。“这不仅仅是政治讽喻写作,这些作品充满诗意,米勒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每年诺奖得主的作品都是国内各大出版社关注的焦点。然而,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负责人昨天表示,他们对米勒的作品不太了解,是否引进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
  业界人士分析,连续几年的大冷门,强烈地降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略萨、昆德拉、富恩特斯等人任何一个足以配得上诺奖,但该奖就是落不到他们头上,瑞典皇家学院偏要颁给一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种种迹象表明,诺奖已完全打破了以前大家认为存在地域、语种之类元素轮流的“诺奖潜规则”。
  作家出版社编辑李宏伟认为,从这几年诺奖得主的作品销量可以看出,诺奖得主作品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处于下降态势。他说:“从市场来说,这几年出现了一个比较反常的现象,就是诺奖作品在市场与公众阅读中的热情,还没有国内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高。在这样的情势下,出版社对赫塔·米勒的作品兴趣自然不会很大。”(来源:京华时报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62

主题

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2#
发表于 2009-10-13 23:48:28 |只看该作者
一直扫到差不多最后一句,才知道这里的“茅奖”确实就是“茅盾文学奖”。还以为这帮蠢货会稍微不蠢一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09-10-17 11:54:11 |只看该作者
这到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是东施效颦咩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9-10-17 21:25:42 |只看该作者
业界人士分析,连续几年的大冷门,强烈地降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略萨、昆德拉、富恩特斯等人任何一个足以配得上诺奖,但该奖就是落不到他们头上,瑞典皇家学院偏要颁给一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
——略萨、昆德拉、富恩特斯无非是在国内知道的人相对比较多,不能说他们配得上而赫塔·米勒一定配不上。“偏要颁给一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这话说得好象人家是没有原则的故意这样走偏锋。。。这几年来,中国都没有个好好的翻译家,因此几乎外国人的作品全部都很差劲了。可能在这帮家伙看来只有哪天诺奖颁给贾莫余苏之流才正常了。。。。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09-10-17 23:39:34 |只看该作者
茅奖还真没读过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0

好友

1858

积分

论坛游民

苦于灌水风格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09-10-18 13:32:48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你读过没?报日人民呢?什么叫主流文化,楼上的你们都是非主流!
HIAHIA,,,英雄所贱略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