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流水3 ---王俊的英国之旅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0

好友

585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 23:1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流水3  
六,
下午去了昨晚Philip推荐的Water stones bookstore(水石书店),很有意思的店名,莫非是有水滴石穿之意?找了好久才找到。书店很大,黑色书架灰色地毯很象图书馆,直奔二楼找AnishKapool的画册,这是我特别喜欢的英国艺术家,前年在北京唐人看了他的个展,深为震撼,终于见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艺术形式,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有。没有一点废话,却余音绕梁。如果作品真的要求境界,这是我亲见的当代艺术品境界最高的了。Karpool虽为印度后裔但他的作品才是真正贯通了东方和西方,才是真正融合了东西方传统和现代内在的哲学思想,才是真正体现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中国在海外的那些大家,更多的还是在利用东方的文化符号。很遗憾这次到英国时间晚了,如果早两个月还可以看到他在伦敦的大型回顾展,而现在,我却只能翻看画册。绛红色的封面,厚厚的一大本。红色是kapool偏爱的颜色,在他早期和近期的作品中都反复出现,很惊讶他有如此多的作品量,并且有些作品体量巨大,制作得又是那样极致的完美,纯净。如果从音乐的角度讲,真是天籁之音了,叹服。过段时间朱利叶会开车带我去曼城北部一个著名的雕塑公园,她告诉我那里可以看到Kspool的作品,期待。这家书店有很多大师很齐的画册,我能知道的差不多都有了,并且都还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卡罗的画册就有六七个版本,翠西爱敏也有五种不同的版本,关于艺术史的也很多,但读起来实在太艰难。(2010.2.22


五,

昨天本来昨天计划看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直接去一个画廊看展览的,郭瑛告诉我那里今晚有一个她很喜欢的艺术家的展览,但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就直接回住处了,夜幕中路过购物中心旁的摩天轮,缓慢的旋转,映在旁边的玻璃幕墙上,象迷幻电影的剧照。刚回来打开电脑郭瑛来电话了,说她要去画廊看展览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画廊在希尔顿酒店附近,人很多,但前厅的两件作品就把我给震住了,两格镜框,里面各是一张报纸,凑近一看原来每一个文字和图片全都是重新篡改了的,文字都是用相同的字母拼凑而成,极其精细的活儿,不凑近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图片也是,现在看到的图片是由很多张相同的图片分割成厘米左右的小片拼凑出来的,远一点距离看很逼真,只是觉得有一点怪怪的不自然的感觉,凑近看依稀可辨拼贴的痕迹,一小片一小片的拼贴,说真的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份无法阅读的报纸,或者说这只是一张玩极限拼贴游戏的纸片,一份幽闭症患者自诊的物质证据。我看到的是真的吗?我看到的图像是真的吗?我看到的拼贴是真的吗?艺术家用极度投入的工作质疑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误读或许更靠近某种真实,而错觉,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对观看的质疑没准儿会成为一条自我找寻的真途,用极其简单又极其繁复的手法质疑一个貌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单调而漫长的过程中,通过观看的悖反去反思思维的惯性,通过一种“看”的错觉去叩问或应证飘忽的灵魂。一种自以为是的存在。一种如其所示的存在。



四,

中午文静带我去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城市的南面,经过了圆顶图书馆和市政厅。这个博物馆完全利用旧的工业建筑内部改造而成,外部几乎保持原样。我来以前还以为是一座现代的建筑,其实不然。大门口散发游览资料的女士看我们是东方面孔,热情的介绍在第五馆有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展览,有些意外。

一进门就看见很多家长领着小孩在排队,原来是在等着坐蒸汽小火车,一辆真正老式烧煤的蒸汽小火车。整个博物馆分为5个部分,我们从第4馆开始,这个馆主要是展示水能的利用。在巨大的空间里一台巨大的蒸汽机在呼噜噜第喷着热气在工作,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如此规模的蒸汽机,头部巨大的转轮通过连接杆由一系列小齿轮运动带动,环环相扣,借力打力。这里有很多和利用水能的机器,水压机、各式蒸汽机甚至类似水车一样的机器。博物馆还将对儿童的教育功能巧妙的融入了展览现场,长排儿童涂画的色彩画五彩缤纷,在笨重深沉得机器丛林里很是耀眼。很多家长陪着孩子在观看两名演员的现场表演,演出的内容大概是关于一百年前一个说会让人们的服装越来越漂亮,另一个说会让人们更快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投票选择谁是胜利者,家长和孩子们反响雀跃,最后看结果似乎有些不相上下。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的教育项目


一号馆部分在施工,作为博物馆的主楼目前正在进行雄心勃勃的改建计划。从地下通道可以绕着进入,整个一楼主要是关于纺织的历史。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大小纺织机,纱锭和印花模具,著名的珍妮纺织机进门就看到了,有种矜持的贵气。曼城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现代棉纺技术的城市,十六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工业城市,它出产的呢绒、毡帽和粗棉布甚至远销海外。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工业革命开端于曼城棉纺业是最显赫的产业,相应的也带动了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其他行业的大发展。1764年,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开始了从纺织机器发轫的工业革命。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1789年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从此这里的棉纺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这里发达的棉纺织工业曾给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生动地描述了100多年前此地棉纺业的盛况,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置身展厅想起了《通缉令》里面暗杀的名单就是从古老的织布机一点点织出来的,非常神秘。文静有事先回学校,我继续慢慢看,这个博物馆早在行程的计划之中,很可能会为我此行的创作产生帮助。


到三号馆的路上才发现原来《Da vinc:The genius>(达文西:一个天才)就是在这里展出,昨天我在URBIS已经拿到这个展览的手册了。这是一个全球巡回展,去年10月曾经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展出过。沿着楼梯上楼,一只巨大的翼状翅膀悬挂在顶楼的天窗上,进展厅一看,原来是将达芬奇的发明草图几乎全部制作成了实物。展厅一开始就是两本很小发黄的达芬奇的草图本,罩在厚厚的玻璃柜子里,如睹圣物。前几年我在重庆买有一本达芬奇的素描全集,里面除了我们熟知的人物素描外,起码有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关于他的建筑设计和机械、武器设计的草图,草图中还有密密麻麻的书写潦草的注解。今天,这些草图都被制成实物摆在了展厅里。整个展览都在追溯达芬奇的天才思路,也有他关于绘画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都有详细的色层、光线、空间的分析,《蒙娜丽莎》更是展示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复制品,帕斯卡尔科特,法国科学工程师、美术摄影,在长久的研究中得出了25个从前未解秘密的答案,从科技的角度对这幅杰作品作出了新颖的解读。

跨过马路的5号馆是关于飞行器的专馆,展厅里大大小小的各式飞机停满了巨大的空间,煞为壮观。先前被告之的中国科技展览在二楼的过道上展出,名曰:“从火药到火箭”,很俗套的题目,展览从敦煌中飞天壁画的想象,四大发明的火药,古人利用火药做火箭捆于背上失败的飞天试验谈起,一直到现代火箭、卫星、神州系列和月球探测器的模型,嫦硪计划。很多模型制作得太粗糙了,密密麻麻的摆了大长排,连起码的审美都没有,很象在国内某个中型城市的官方展览,拙劣的喷绘图片和媚俗的美女雕像将好好的一个展览项目给糟蹋了。中国其实不乏很有价值的展览项目,比如我们的某些传统文化,现代的航天技术,但是在展示规划思路上实在太过老套和僵化,只是生硬的搬出来让人家看,在有意思的展览多如牛毛的今天,人家为什么要花时间来看无趣的说教呢,甚至这种说教会招来对项目本身的厌恶。我发现这两天所看英国的展览不管是博物馆还是画廊,在展示设计上都力求在让观众更近的去亲近作品,在空间、光线、色调、距离、材质上都非常讲究,以致利用高科技新技术来营造氛围让观众进入作品,更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润物细无声,展品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尽量布置得和观众融在一起。彼此是平等的,彼此在观看中观照,在观看中自我生长,在观看中丰富人之为人的快乐。这个展览是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和国内中国高科技产业化协会联办的,感觉就是一次不带感情的例行公事。

体制的问题,内部的生长,一切都还很漫长。(10.2.20)





航空馆及“从火药到火箭”展览上的美女

离开时天色已黄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4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