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网刊104·焦点】“书展”和“特色书店”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0 23:13: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期焦点:最近正在火热进行的“上海书展”似乎显示了读者对传统出版物的热爱,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书展活动也十分活跃,似乎显示着许多人还仍然关注阅读。这是否能说明文学的回暖,还是只是一个凑热闹的集市?你对近年来有没有特地去逛过书展,对热闹的“书展”是怎么看的?除了书展,这几年来,是否还对“有特色的民营书店”特别关注?现在这些“有特色的民营书店”的境况如何,你觉得“特色书店”对文学推广有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你是如何看“书展”和“有特色的民营书店”的?

嘉宾:水鬼、西城四月、lexiaozhu、蓝风、asui1003、威廉爱德华、shep、一层、生铁、陈皮、oo柒、酒童、黑天才、也也夕、死因里、阿步。



水鬼:
  我所接触的“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几乎没有,书店倒是去过不少,大抵是卖些通俗读物的,偶尔还能从中淘出一两本自己喜爱的。不知道是哪里看到的新闻,好像不久前北京一家专卖哲学类的民营书店终究无力支撑,倒闭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网上购书,实体书店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但我对于有特色的书店却并不悲观,因为它面对的是真正爱书的人,最主要的还是有一股人文气氛在里面。当人们习惯了逛高档商场、小资酒吧,或者各种艺术展时,再去一去有特色的书店,几乎可以有同样的享受和体验,相比之下,这里的书就成了一种高档的廉价品。


西城四月:
  限于地域,我对书展和民营书店了解有限。我想全国大多数的民营书店仍可能是以卖教辅类书籍为生,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印象中记得名字的就卡夫卡书店和博尔赫斯书店,当然也不清楚它们各自的经营状况。我觉得这样的民营书店是文学在现实社会里的一块自留地,希望它们能越办越好。
我对书展的印象是各种版权类商品交流贸易的一个平台,就跟广交会差不多。我觉得去逛书展,与其说是对文学的关注,不如说是对文学市场的关注。当然这二者都是好的。

lexiaozhu:
  要工作了,所以正好错过上海的这次书展,以前并没有参加过书展,但是看到很多人在书展的收获,自己还是挺想去这次上海书展看看的,无奈事与愿违。民营书店的关注一般吧,2009年曾有一个叫“开闭开”的诗歌书店,后来关了。近几年来去书店的次数少了,在书店买的书也少了,很多都是网购的。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出版物的,对着电脑看书和写作目前没有适应。


蓝风:
  对于阅读我从来不会绝望,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拥有极为纯净的时刻或者部分,尤其是有阅读能力的人,好的坏的书籍他们还是辨别的出,而且更倾向于质量更高的,即便会大多数时间阅读一些比较平庸的书籍,可也不能抹杀他们对高水准作品的涉猎。就我自己的经验,很多我以为不可能和阅读,特别是严肃阅读联系到一起的人,接近的时候,发现他们的阅读质量是惊人的。严肃阅读不可能时时刻刻,偶尔,或者比较多地去涉及就不错了。另外热闹总比冷清好,总比没有书展好,就像中国大片,高票房总比惨淡要好,形成了市场,才会渐渐有了质量,一切都是一个过程吧,多些乐观。有特色的民营书店是这个世界珍贵的莲花,不见得很多人都回去接近他,可以接近的人总会充满了迷恋,挥之不去,渐渐再影响到更多人。譬如黑蓝,影响到的人不容低估。黑蓝的这些想法做法,一定要坚持。非常好!


asui1003:
  我不大了解书展。我确实觉得这些大概是凑热闹的活动。我平常都在网上购书,除非书展上有什么书籍是其它渠道买不到并且吸引我的,否则我不会去。我讨厌人多的地方。我对特色书店也不太了解,确切地说我几乎不逛实体书店。我在网上读过一些分析国内实体书店的现状和困境的文章,出于同情心我也很想支持实体书店,但实体书店一般不打折,而我没钱,再加上实体书店出售的书目种类肯定没网上书城来得丰富和齐全,所以,回到今次的话题“书展”和“特色书店”,我好像没什么观点好表达的,只能代表现实中有我这类读者存在吧。


威廉爱德华:
  书展没去过,“上海书展”应该只是一种宣传策略。这种“热闹的”应该只是表面效应,因为读者所追捧的书还只是市面上那些畅销书,赶着潮流看。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即使市面上有好书,也会因为宣传方面而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还有因为我最近参与图书出版方面的工作,由于审查机制,有很多书是出不来的。而且就我接触的一些编辑,本身的水平很有限,仅仅局限于他们自身的喜好和感觉,并未从文本自身考虑,所以会错失掉很多好作者,这应该是很悲哀的事。
  对于“有特色的民营书店”,我去过郑州的一家“城市之光”书店,从格局到书店的书来看是一家很好的书店,书的数量不多,但种类齐全,而且跟风书很少,基本上都是很有价值的书,甚至有一些旧版的书。只是买书的人很少。不知道赢利状态如何。其他还没去过。


shep:
  就我所知,书展向来良莠不齐。前两年本想去北京的书博会来着,但未能成行。后来从电视上看,感觉去不去都没什么损失。现在的书展一般就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出版物的大地摊,其实这和很多伪文物市场一样,只剩下热闹而已。人们怀着些许期望去这种地方,但最后只能失望而归——至少,我就是这样逐渐对书展、书市失去热情的。
  关于特色的书店,原来一直去海淀图书城昊海楼地下的书店,那儿换了几茬,可以找到一些思想类、人文类的专业书,总体上水平还行。但,今年春天那儿已经没有书店了。第三书局等我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我是不是太后知后觉了?)现在主要去的是北师大东门马路对面的一个地下书店,十几年来,它一直存在。那里的主要购书者不用说,以师大学生为主。人类学方面的书是我比较喜欢的。纯文学书籍紧跟时尚,但最最好的是有不少诗籍(五六年都不曾下架,大概也懒得收拾了吧),最近打算去那儿多买一些诗集。
  就像上面说的,对于书店,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购书群体来支撑。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今天是不管用的——除非有资金能坚持下来,但就书店本身的经营周期来说,太难。
  对于特色,书店经营者最多只能做到种类方面尽量多一些,最近北大倒闭的书店就是一个例子。我记得03、04年左右光在我住所的周围就突然涌现出不少书店,有的也很有特色,但一两年左右就全都消失了。总的来说,看书购书的人,现在太少。而且他们也没什么钱。除了工具书、技术书,人们很少消费其他方面的书籍。而且这种情况只会加剧却不会好转。总之,我对今天“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实体书店——不看好;不论是从单纯的经营还是它的文化功能。
  我觉得今天可以(似乎也只能)走网络直投的方式,就像现在黑蓝尝试的独立出版。经营管理方面的便捷自不用说,对购书者来说也是最个性化的平台。但这里需要软件技术的支持,如采购方式、数据库、支付和送达手段等等。可是这并不是一般民营企业所能做到的。

一层:
  太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并没有我想要参加的书展活动,财力和精力也使我打消了去主流城市参加书展的念头。不过在网上看过很多书展对作者的现场访谈,我想,如果以后有自己很喜欢的作者在书展接受访谈,我也许会专门赶去现场参与一下的。
  今年去过几次武汉,除了逛一些旧书店,武汉大学门口有一家“豆瓣书店”给我印象很深。店主是北京人,看样子还年轻,我去的那几次他都在店里端着本书看(有一次看的似乎是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闲谈几句感觉他待人也很谦和,每次买书都会送几张书店自己印制的小书签。我不太清楚这种民营书店的进货渠道和盈利方式,但它们的书一般都是卖得比较便宜的。如果自己身边也有一家这样的书店,有些书我也就不会再到网上去买了,一方面是对特色民营书店的支持,另一方面在那里或许还会交到一些谈得来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可惜的是,太原的民营书店大多都是卖各种教辅书籍的,除了能在周末的旧书市淘些旧书,我实在找不到一家特色的民营书店去买我想要的书了。

生铁:
  1、我一向以为,文学是需要“引导”的,这个引导包括包装、介绍以增强“了解”。人的精力有限,他很有可能因为信息的缺少、因为不了解而与自己钟爱的作家失之交臂。而书展增加了这种信息。但我个人没参加过书展,因为它首先是“出版行业”的业内交易会的性质,也没有专程去参加的兴趣,因为自己的领域所需要的书籍,基本已经买齐了。但我觉得书展对年轻人还是有意义的。
  2、对所谓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关注不多,不了解。我觉得又是个倒贴钱的买卖。是资金充足后,养着玩的吧?90年代,因为离家不是很远的缘故,常去北京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当时觉得很好。它在北京也很有名。二楼常年有演奏和一些座谈。一层也不大,但是在90年代一枝独秀。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经营这类书店的,得是杂家,文化精英这类性质的人。写小说的人对这些兴趣不大。


陈皮:
  这是否能说明文学仍旧具有正常的吸引力,还是只是一个凑热闹的集市?
  1.我其实不是太明白文学的“正常的吸引力”是什么,但听起来像是一个好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东西只要是有价值的,总会吸引一些人。“凑热闹”也许不是一件坏事,我以前觉得写小说是一件很帅很酷的事情(我现在仍然这么认为),能够吸引一些姑娘注意你,可是后来我发现真正能够吸引姑娘的是弹吉他的或者是跳街舞的……我现在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写下去,并且最终能吸引一些姑娘。
  你近年来有没有特地去逛过书展,对“热闹的”“书展”是怎么看的?
  2.我从来没有逛过书展。我觉得“热闹的”书展首先是个商业事件,然后才可能是个文化事件。
  除了书展,这几年来,是否还对“有特色的民营书店”特别关注?
  3.我知道广州美院有个博尔赫斯书店,但我没有“特别关注”它,因为它从不打折。
  你对“书展”和“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如何看法?
  4.书展就是藏书癖嗨翻天的节日,书店就是藏书癖定期败家的那个地方。在书商看来,没有一本书是不重要,不有趣的,你最好把它们全都买回家。


王苏辛:
  每一次的书展不光因为书籍本身的吸引,或许更多是来自于作家和作者的互动,即使有的人不怎么读书,但知道曾经了解或者某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冲进耳膜,也难免去围观看看。近年来没有特地逛过书展诶,可能主要是因为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因为比较宅也就在网上看了看一些消息和朋友的口述。对特色民营书店有过特别关注,比如郑州的城市之光书店还有绍兴的新青年书店等。书展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作者可以做做宣传并和在场的读者互动一下。能看到最新的图书出版物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有特色的民营书店挺难坚持的,偶尔还要给一些歌手做做场地,还要小型画展等,很多时候不光阅读本身了,它们更代表一种艺术气息的坚持,当然很多时候还是要面临面积小所造成的书籍不齐全情况,所以我更喜欢的还是网上买书,一来因为比较宅,二来网上购书更有目的性,但我还是挺享受在书店撞见某本心仪的书的感觉,仿佛一见钟情。


oo柒:
  “书展”的出现,个人感觉挺有意思的,并不像艺术展览,艺术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观众、作品与人之间的交流(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真正的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书展”似乎展示着——读者之间的询问:谁还在阅读?像拥有相同的爱好,或者品质,也许会附带嘉年华般的热闹。
  接触实体的有特色的民营书店,认识比较深的是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它需要人的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养活它,像追求着最新最高档的产品,它除了坚持,没有别的出路。


酒童:
  我一次也没去过书展。


黑天才:
  书展倒是很有兴趣,主要是猎奇心理,出于对图书种类的好奇。我估计我去过一两次就不会有太大感觉。这个和画展什么的不一样。关注阅读其实由来已久,买书也是一种消费,但我觉得和文学的吸引力仍旧是沾不上太大的边。买书的人和看书的人之间有很大区别。这个也涉及到民营书店的热与冷,我觉得现阶段买书更多的是种消费观念,文学或者说阅读的意义正在被稀释。不过,有特色的民营书店也好,书展也好,其实还是正确的导向,至少是正在以更多样性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对于保持或产生热情。至于文学的吸引力,我觉得它们还做得不够,或者说更深的时候的方向,因为我所知道的是,越来越多的读书的人读得越来越少:更加年轻些的人和行业需要的人正在读书,而一部分人正在不读,而很多买书的人,买回来根本不读,这其中还有许多是喜欢文学以及与文学及艺术沾边的人,大家非常的心知肚明。


也也夕:
  书展本来就是个图书集市。它的热闹,更多的是产业层面的热闹。书展的活跃,是图书业针对不断恶化的大环境采取的市场应对措施。即使书展受到关注,也只能证明这种营销方式的有效。热闹的书展恐怕无力改变阅读行为在整体上的式微;它与文学的吸引力之间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而弥漫在社会中的失望情绪,有可能为“有特色的民营书店”提供生存的空间。在阅读和写作几乎无法为人们带来任何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在“有特色的书店”所提供的另类品味和小众活动中寻求价值依托或情感慰藉,以抵抗现实带给他们的种种麻烦。但这种寻求根本上仍然是一种逃避,从中不可能诞生任何纯粹和强健的文学。“有特色的书店”虽然可能在小范围内改良文化氛围,但要想对整体的文化气候发生好作用,还面临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死因里:
  去年有萌生过逛广州书展的念头,不过最后还是作罢。一个是对这种活动自身的不适,另一个就是对书展这种活动本身的怀疑了。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仅是书展“热”,更是文化活动的“热”,这不免让人产生强烈的怀疑,是文化自身的热,还是商者政者的一种投机行为。相反我对有特色的民营书店倒是比较关注,近年来,大量的民营书店倒闭,能够生存下来的,除了少数尚能盈利的,更多的还是依靠店主自身的坚持。在民营书店里经常能淘到在市面上难淘到的好书,这是很开心的,还能经常碰上一些有意思的讲座等等,都还是不错的。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到旧书店淘书,这几年,旧书店倒闭地厉害,让人惋惜。依旧记得上海外滩附近原来的那一批旧书店,三两块钱就能弄到一本绝版的好书,可就在前两三年全部倒闭了,真是不胜唏嘘啊。看看这些,再反观那些看似热闹的书展活动,你能不产生怀疑么?


阿步
  因为自己现在一座很小的城,这边几乎没有书展之类的文化活动。但是对于传统出版物,我依然在关注。喜欢捧着书本闻着墨香的感觉。也一直期待着有那样的一个很温暖的有个性的书店就在自己身边,可以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喜欢好的文字,有个性的文字,有味道的文字。不论小说还是诗歌。不过,上海书展对于小城里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向往了。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也在关注自己喜欢的作家有没有出书啊。当然,现在文学已经开始娱乐化了,书展也为某些粉丝提供了与偶像作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最后说一句,挺喜欢黑蓝的性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1-8-21 00:41:31 |只看该作者
忘了答了。关于书展书店我可有料要爆。等专门写文吧。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4

好友

4445

积分

业余侠客

铁胆

Rank: 4

3#
发表于 2011-8-23 10:50:58 |只看该作者
文能读书写字,武能炒菜做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4#
发表于 2011-9-3 13:52:58 |只看该作者
亢蒙   昨天 13:37
我本人其实对于书展是有兴趣的,但至今为止只去过所在县城非常小的“书集市”。书集市上,卖得大部分都是盗版书籍,其中以好几本书组合而成的合订本、网络小说的私印本、翻印的小儿书(连环画)以及工具书、励志书为主。这山寨的书展可能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展,但在网络阅读逐渐便捷的今日,书展在我个人看来,提供的功用应该高于通俗阅读——它应该是深度阅读的一种延伸形式。书展上的书要么首发、要么就必须是难以购得,只有这样它才能吸引我这样习惯于电子阅读和身懒之人。
民营书店这点,黑蓝在北京聚会时,去过一次,但我竟然已想不起名字,只记得生铁在那里买了一本黄色封面的那时刚死的一位作家文集(可恶的是我竟然也忘了名字,这记忆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民营书店有三家,第一家是北京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分两层,一层基本为通俗读物,二层是书吧、漫吧和专业类、文学类书籍,当时我差点去这家书店做店员,原因在于这家店的环境很不错。在这家店买了一本韩东的《我和你》。第二家给我留下印象的书店是我生活范围内最常去的一家小店,店虽小,但里面的漫画书籍很有老板个人喜好的特色,这家店文学书籍不多,多以青春文学为主。第三家店现在已经变换风格,转卖教育书籍,之前它有无数排暗藏的书架,里面全都是漫画。
综合起来,其实我去的有特色的民营书店特色也并不明显。但我相信要想有特色,就不要考虑赚钱。民营书店特色越明显,可能相对读者群就越狭窄(相对)。但要想在国营书店又大又全的品种数量打压下生存,唯有保持特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民营书店不能不去占据网络买家这一庞大的市场。在送货速度和书目数量的对抗下,民营书店可以做得更精、更细,民营书店在我设定“不为赚钱”的发展前提下,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以盈大利为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9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