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966|回复: 7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眼中的鲁迅(修改中)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0 20:14: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8-27 11:46 编辑

(因为本人不是科班出身,看书完全是凭感受的,所以写起来许多语言可能不专业或不够严谨,只是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已,如果大家看完后有交流的内容的意思,可以交流。)

正文

为什么鲁迅在我心中不够伟大?


1、   鲁迅的小说是类悲剧而不是悲剧。注:我所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被公认为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形式)与实际生活中的苦难是二码事。而我所谈的鲁迅的小说也是指他的艺术成就。(为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在此我把我心中并非真正悲剧的惨事统称为类悲剧。)


类悲剧与悲剧的不同在于:悲剧里的人往往有超越世人的精神力量(在这里不分好人与坏人),而恰是这种力量让他在世俗生活中遭遇了不幸,这样的反差才会形成一种使之永恒的东西;而类悲剧里的人未必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她的不幸更来自于外界的冲击和自身的弱点。


比如《红楼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看了三),两者相同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是真正的悲剧型的文,而不是悲惨型的文。他们的主角并不一定生活悲惨,或者身世贫穷。像林黛玉,贾宝玉,跟莎翁中的麦克白,哈姆雷特,他们都是贵族,并不缺吃少穿,不像穷人一样生活凄苦。他们的折磨是来自自己内心对超越世俗的精神有追求(或欲望),而与社会产生一种隔阂,导致了悲剧。(我一直认为四大悲剧也只抵一部红楼梦,虽然我只看过三大悲剧,只苦于无法形成文字)。

悲剧与类悲剧的区别,我来举一个《红楼梦》里的例子吧。

比如林黛玉与贾迎春。虽然红楼梦一书没有结局,但大家都看到预示性的结局。林黛玉与贾迎春最后都死了。那么,我会认为林黛玉的死是一个悲剧,而贾迎春的死而是一个类悲剧。

林黛玉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这说法有些俗,把它称之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比较好),在失去的时候,宁可坚持了‘洁本质来还质去’的理想,也不愿与世界同流合污,而选择了死亡,她这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才真正决定了她自己的命运。这个就是悲剧了。

而贾迎春是善良的,柔弱的,她为了平静的生活愿意顺从任何一种强加于她身上的命运,但即使这样,她还是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她的结局就是一出类悲剧。

换言之,我们可以用‘可怜,同情’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贾迎春,但却不仅仅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林黛玉,因为她有我们身上所没有的精神力量。

再举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出门想去忏悔自己的罪过,因为这个举动而被车撞了,这个就是悲剧了。
如果这个人只是单纯出门,走路被车撞了,就是类悲剧了


鲁迅先生自己都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其实鲁迅先生自己已经明白了悲剧的意义。


但鲁迅先生自己的小说并没有从类悲剧升华为悲剧,他小说的主人公多是被生活所摆布的冷漠,懦弱,愚昧等小人物,鲁迅批判他们的缺点,同情他们的遭遇,这些我能理解,自然也明白他的苦心。但问题是,他这些的批判到底有多少的价值。管仲有一句话叫:“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有一句话叫:“有恒产者有恒心!”

生活穷苦,没有受到多少的教育的人身上有5000年的血脉里传承的奴性,冷漠,自私,你对他们进行批判有多少的价值?只有让他们吃得饱,穿的暖,有闲钱读书后,思想和人生观才能确立,不是吗?在他们没饭吃,没受到教育的情况下,你想凭着几篇文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不是挺‘无奈’的一件事吗? 鲁迅先生在指责“他不是他不可能是的模样”。所以在我心中,鲁迅的眼界是不够高的。


2,鲁迅的入世思想到底能不能比得上出世?

关于反封建(呃,不要问我什么是封建,我知道秦始皇之前才是分封制,才是真正的封建,秦始皇是郡县制,我这里说的封建什么,反正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什么思想)

一篇〈范进中举〉,一部《儒林外史》都够讽刺的了。我不觉得鲁迅真能超越过去。

鲁迅反复着眼人的这些方面,描写讽刺之类的,对看的人是有点醒的作用,但这种点醒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小小的反讽不足以让人深沉的反省,基本属于治标不治本的。只有从人与社会产生的隔阂而导致人的孤独性,而这个孤独性又导至人类的各种悲剧性出发,才能让读者从内心产生共鸣,而产生永久的影响。(说这些真有些力不从心,我这个只是表达一种意思)


清人胡文英写〈庄子独见〉时曾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漆园是庄子)

鲁迅之哀也不过是三闾之哀,他痛心疾首人的奴性愚昧冷漠等,他以为中国人改变一下奴性,不再那么冷漠,换一个政权,中国就有救了。这想法是很积极入世的,但这么想好像还是不够深刻吧。人类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出永恒的悲剧史(这是我的看法,虽然讲不出道理。)

我认为,像曹雪芹,沙翁等作者,他们恰是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写出那样的悲剧,为万世之哀痛。

  而他们的价值正如老庄们的价值一样,无法用现世的成就来衡量。比如这世上多了个孔子,多了个鲁迅,或者世间多了几个救世之良才,少几个庸禄之人,但这世上成功的人到底是少的(有一句话叫,这世界虽然靠精英推动着,但却是靠平凡而朴实的人给顶住的),平凡而默默承受命运的人到底是多的,像庄子,像曹雪芹为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出路(或者说慰藉),承认了另一种‘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才是他们惊世的价值所在。

若问鲁迅的文是哀天下还是只哀一国,只要将他的文拿去翻译看有多少中国以外的人能引起内心的情感和共鸣,这很能证明一切,。


我这样说并不是对鲁迅先生不敬,他悲天悯人,口诛笔伐,不愧是一个勇猛而大爱的刺客。而恰恰可惜的是,他有一个剑客的孤独,却不理解一个人的孤独。




(备注:其实我这篇主要想说,鲁迅的小说没有悲剧哲学精神的升华,如果有,就像那篇〈铸剑〉一样(我个人不完全赞成残雪的意见,但就算是吧),那也只是一个启蒙状态,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悲剧哲学观,因为有一词叫:“孤证不立。”

拜托啊:贾宝玉与哈姆雷特身上都有超越世人的精神力量啊,教科书是一件很可怕,很可怕的工具。我更没办法用自己脑袋里的东西去对抗那些信手拈来的被错置的大量理论。太费神了。)

我这二天跟人在别一个群里讨论,有人问,哲学到底是什么,悲剧哲学到底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那我努力注解一下吧。

哲学:探讨的(在我看来)是探讨人类的出路,最终的出路吧。

悲剧哲学:得出(在我看来)人类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出永恒的悲剧。这是不可抗力的。(按我的理解,西方许多人除了用宗教救赎外,其余的只能用艺术来救赎了吧,而在古中国就是以寄情于山水之乐来救赎,所以竹林七贤,李白,陶渊明这样的人都名传千古,其实‘寄情于山水,天人合一’也是艺术救赎吧)。)


下面将我的回贴观点也贴这里:


有关残雪提出的观点,我是很认真考虑过的,我也是在看了残雪这篇文后才有些明白她那么目中无人是为什么,她应该也是引用了西方悲剧哲学或艺术的观点,来看莫言他们的文,即小说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在艺术领域里(小说是一门艺术),要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物、情节等等,所谓审美道德与现实道德不同,作者要很清晰的区分,如果无法区别,则不能将小说写成艺术。

但是残雪这篇为鲁迅写的文,其实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写文,我看过她描述自己的文时,也提到了这一层的意思,就是艺术复仇啊什么的。反正就想将自己的小说提升一个层次。即让小说成为艺术。

一般来讲,好像一个作者在成名后,往往想提升自己作品的层次,大多数人会走历史这条路线,使作品沉重而带着历史使命感,所以好像许多先锋作家都往这条路上走,残雪应该走的是另一条线,就是通过哲学、艺术来提升自己的文。但我看了她的一篇文,觉得目前为止,她的小说没有实践她的理论,好像也是在摸索阶段。

而她评鲁迅的那篇铸剑,是她妄自想像出来的东西,还是鲁迅确有其想法,因为统共只有那么一篇文,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真的很难去判断,但是有一点,当时我特地去查了《铸剑》的完稿日期,好像是在1927年,而鲁迅先生驾鹤于1936年,也就是其中还有8,9年的时间,鲁迅先生却没有再写出这样一篇文来证明残雪的想法,这是不是也能说明,鲁迅先生写那篇文也可能不像残雪解释的那样,否则以鲁迅先生成熟的思想,熟练的笔法,在明白唯有艺术复仇后,很容易再写出第二篇的。

有一句话叫:喜剧诸诉理智,悲剧投射情感。又说这世界对思考者来说是喜剧,对情感者来说是悲剧。就《阿Q正传》来说,似乎都无法达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12-8-10 20:26:19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不要再辩论鲁迅了,他是个丰富的作家,革命家在他作品里看到革命,先锋文学家在他作品里看到先锋,传统作家在他作品里看到传统。
他过去了这么多年,如果还把他的作品以革命、反封建或者国民性之类的词条来进行解读是非常浅漏和无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12-8-10 20:30:05 |只看该作者
无盐 发表于 2012-8-10 20:26
还是不要再辩论鲁迅了,他是个丰富的作家,革命家在他作品里看到革命,先锋文学家在他作品里看到先锋,传统 ...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12-8-10 20:30:17 |只看该作者
孙郁:很多人都喜欢《铸剑》,那里有鲁迅的现代意识和很多重新组合的方式。
    莫言:我觉得《铸剑》里面包含了现代小说的所有因素,黑色幽默、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有。1988年我读那个北师大与作协合办的研究生班,老师要交作业,我就写了读《铸剑》的感受,题目是《月光如水照缁衣》。《铸剑》里的黑衣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我将其与鲁迅联系在一起,觉得那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他超越了愤怒,极度的绝望。他厌恶敌人,更厌恶自己。他同情弱者,更同情所谓的强者。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真正的复仇未必是手刃仇敌,而是与仇者同归于尽。睚眦必报,实际上是一种小人心态。当三个头颅煮成一锅汤后,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的,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他们互相追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好人坏人的区别。这篇小说太丰富了,它所包含的东西,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小说,我认为也超过了鲁迅自己的其他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12-8-10 20:36:43 |只看该作者
残雪读《铸剑》

从外在的,与整个黑暗道德体系的对抗、厮杀,转向内在的灵魂的撕裂,从而在自己体内将这一场残酷的战争在纯艺术层次上进行下去,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例如《野草》)的突破,而这篇《铸剑》,将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小说的主题是复仇,然而文中却分明有两种复仇,令人想起博尔赫斯的《曲径分岔的花园》。一种是表面结构的复仇,这种复仇是亲情道德内的复仇。即,大王杀了眉间尺的父亲
  ,眉间尺决心替父报仇,历经曲折,在黑色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潜伏在这种复仇之下的,是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本质的复仇。即,人要复仇,惟一的出路是向自身复仇。世界满目疮痍,到处弥漫着仇恨,人的躯体对人的灵魂犯下的罪孽无比深重,人已被这些罪孽压得无法动挪,而人的罪孽的起因又正好是人的欲望,即生命本身,所以无法动挪的人也不可能向外部进行复仇。向自身复仇,便是调动起原始之力,将灵魂分裂成势不两立的几个部分,让它们彼此之间展开血腥的厮杀,在这厮杀中去体验早已不可能的爱,最后让它们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那种辩证的统一。这第二种复仇才是故事的真正内核,被我们所忽略了的艺术精神。为进行这场精神上的复仇,灵魂一分为三,让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三者(黑色人、眉间尺、大王)之间发生。
  眉间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前世的复仇的格局就早已为他设好了:他的父亲为王所杀,他必须报仇;但王又是绝对不可企及的,因为他既生性多疑,老奸巨猾,又受到重重保护,于是报仇成为不可能的事。当主角走进这个不可解的矛盾,尖锐的冲突产生之际,黑色人就作为指引者出现了。他向眉间尺指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复仇之路,他将眉间尺的境界提升上去,让眉间尺抛弃自己的躯体,同他一道踏上不归的征途。就这样,青春和热血浓缩为砍下的头颅,无比轻灵而又勇敢无畏,向那幽冥的深处前行了。
  因为眉间尺诞生于致命的矛盾中,他自身的性格便天生具有致命的"缺陷",即同情心或爱,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为了实现他对父亲的爱,他却必须剿灭自己的同情心,变成一个硬心肠的冷酷的杀手,但以他的生性,是断然成不了杀手的,因而他的复仇计划刚一开始便一败涂地。故事在这里发生转折,眉间尺内心的撕裂由此开始,爱和恨永久在灵魂内对峙的格局形成。黑色人告诉眉间尺,想要真正向王复仇,就只有将自己的身体也看作王,以自戕重新开始整个计划,进行那种"头换头"的交媾,达到爱与仇的真正统一。正如他在歌中所唱的: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这是旧式复仇与黑色人的复仇的本质上的区别。
  很显然,眉间尺是现实中具有理性认识的个人,他的处境是绝境,他的出路是通过体内热血的、爱与恨的冲动不断地认识。黑色人则是那模糊而纯净的、理念似的自我。黑色人从"汶汶乡"(虚空)而来,他要用眉间尺的爱和血和恨来实现自己,演出一场复仇的好戏。眉间尺则要通过黑色人将自己从污浊中提升,上升至"异处",让世俗的爱和恨升华成宇宙中永不消失的"青光"。对读者来说难以理解的是王的形象,看到那些外在的"恶"的描述,一般人很容易将他与某种社会性的身份挂钩,然而这样的小说是另有所图的。认真地反省一下,王身上具有的那些"恶"的成分--贪婪、自私的爱、专横残暴等等,难道不正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吗?鲁迅先生以如此可怕的形象赋予社会中的个人,可见其对自身的严酷、决绝,对人类处境(当然首先是中国人的处境)深深的绝望。所以王的形象,是缺乏自我意识的、旧的人性中的自我,他饱含爱的激情(爱青剑),而又残暴阴险,处处透着杀机。他因爱而杀人,一旦爱上什么(人或物),必然伴随了杀戮。而眉间尺的形象,则是觉醒的新的人性之体现,是那种内含尖锐矛盾不断发展的自我。在早期,他同样因为爱(爱父亲)而计划去杀人,但很快就由盲目的冲动转入了自觉的认识,从而改变了复仇的性质。至于黑色人的形象,则是人性中潜在的可能性,人类精神的化身,艺术层次上的自我。他是眉间尺灵魂的本质,也是王内心萦绕不去而又早被他杀死了的幽灵。为命运驱使的这三个人终于在大金鼎的滚水中汇合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咬啮展示出灵魂内在的战争图像。在这辉煌画面出现之前,是觉醒的精神在引吭高歌:
  王泽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敌,怨敌克服兮,赫兮强,
  宇宙有穷止兮万寿无疆。
  幸我来也青其光!
  青其光兮永不相忘。
  异处异处兮堂哉皇!
  堂哉皇哉兮嗳嗳唷,
  嗟来归来,嗟来陪来兮青其光!
  战斗的号角吹响了,已被黑色人精简成一个头颅的眉间尺的肉体,要在战斗中通过自戕来达到那种致命的快感。他将与黑色人合作,在滚水中与王搏斗,将王杀死,并将他们自身的肉体与王彻底混淆,最后彻底消灭肉体,上升到纯精神的境界。战斗是可怕的,痛感就是快感,恨就是爱,相互咬啮就是合为一体,王就是我,我就是王,消灭就是再生。灵魂的内涵无比丰富,谁也无法将其穷尽。这样一种壮观的统一,恐怖的大团圆,正是艺术的境界。只有具有无比勇气的艺术家,才敢于在熊熊烈火之上,在滚水之中来上演这种地狱里的复仇的戏,而在充满了正人君子的国度里,这种事真是很难设想。歌中的下流小调"嗳嗳唷"是眉间尺要同王交合之前发出的呻吟,王既是他要超越的对象,也是他存在的根基,咬啮王就是咬啮自己,恨与爱的交织使他兴奋到极点,创造精神的飞扬同生命的丑恶扭斗将同时发生。没有"嗳嗳唷"的下流,断然不会有"堂哉皇"的伟丽雄壮,博大的灵魂容得下人性中的一切。这里的"归来"绝不是国人"寻根"式的归来,而是在同王团圆之际陪伴"青光"将精神向"异处"升华。
  这种复仇的天机是由黑色人的一段话泄露的: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眉间尺并不完全懂得黑色人这话的意思,但在少年内心的最深处,一定有某种东西为之震动,因为黑色人说出了他的本能(要活下去的本能),而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便毅然顺从自己的本能,去着手创造自己从未创造过的东西了。黑色人外表冷酷,心里却有着真爱、博爱。他洞悉了人的本性,知道人活着,就会有仇视与伤害,他将这看作一种生存处境,而早就在内心宽恕了一切。但宽恕了一切不等于不再计较,他将每一桩仇都记在自己的账上,而决心来担负起复仇的使命了。黑色人的爱与眉间尺的爱(更与大王的爱)在这里显出了质的区别。可以设想,眉间尺在经历了狭隘复仇的挫折之际,焦躁、沮丧、对自己不满,如果黑色人不出现,他将长久地徘徊在王宫之外,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厌恶,这是他性格发展的逻辑。黑色人及时地出现了,眉间尺的绝境中出现了新的希望,黑色人向他说出了爱与仇的真谛,从此盲目的冲动化为了自觉的追求。
  眉间尺面临的矛盾同王的矛盾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眉间尺爱父母亲,同情老鼠,他的爱体现为善,但这种善不可能单独在人生中持续下去(除非人停留在幼儿阶段),人要成为真正的人,灵魂就要分裂。眉间尺的父亲被杀这一生存的前提就是人所面对的命运,即,复仇使得人的爱(善)不可能,可是失去了爱和同情心,人也就不再是人。眉间尺在命运的铁圈内惟一可做的事就是让自己的灵魂猛烈冲撞,因为他既不能缺少爱和同情,也不能缺少恨和恶,矛盾的双方同样强大。完全可以设想,同情过邪恶的老鼠的他,在咬住王头的一瞬间,仍然感到了那种切肤之痛,这痛感就是他的快感。再说王本身,他是因为爱被人仇恨。因为爱青剑爱得太深杀了人,被人仇恨也就恨得太深。王的爱是以恶的、排他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昏庸的爱也不能在人生中持续下去,他被仇恨所包围,他面临的是自己肉体的消灭,因为他没有灵魂的分裂。这两个人既体现了人的灵魂的层次也体现了人性时间发展上的阶段。黑色人则是人性最高的层次之体现,他虽看上去近似理念,但决不是消灭了内在的矛盾,他的矛盾比眉间尺更为尖锐。他模样黑瘦利落,目光似两点磷火,胸腔里燃烧着的是几千年的死火,他对复仇有种饥渴。为什么复仇?只因为爱得太深、太痴迷,只因为这爱无法单独实现。要实现爱就得复仇,他是精通此道的老手,他也知道单薄的、无爱的仇恨(如眉间尺对王的恨)解决不了问题,眉间尺有赖于他来将他提升。他那尖利的歌声给人的启示是:真爱是要掉头颅的事,爱与血腥不可分,阴郁、冷血的杀戮场面会透出爱的旋律。他将此精神传达给鼎底眉间尺的头颅之后,唤起了头颅的激情,新的人性在猛火与滚水中诞生了。黑色人的天职绝不是平息矛盾,而是挑起险恶的战争。他在自戕中领略大快感,在杀戮中高唱团圆歌,他将古老的复仇提升为纯粹的艺术,赋予了复仇这一永恒主题新的意义。他的境界就是艺术与人性的境界。
  艺术复仇--读鲁迅《铸剑》(2)
  眉间尺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内在矛盾展开的过程。故事一开始,他同老鼠之间的那场事件实际上就是他同人的关系的演习。眉间尺天生心细、敏感、富于同情心,这种性情在处理同老鼠的矛盾时,自己的矛盾也展开了。老鼠从里到外都令人憎恶,但它也同他一样是一条生命,在遇到大难时也同他一样会有着求生的本能,将心比心,眉间尺对它产生深深的同情是很自然的。可是这种同情心却是大忌,老鼠只要活着,就要继续对他作恶,于是他杀了老鼠,对自己的灵魂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口角流着鲜血,一条生命死在他残暴的脚下,
  眉间尺的悲哀无法描述,他找不到解决内心矛盾的办法。接着母亲将那件可怕的往事告诉了他,期盼他改变优柔的性情,为父报仇。眉间尺在一时冲动之下也脱口说出"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这样的话。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眉间尺的优柔正是他的本性。具有这样的性情,他注定无法处理同人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比同老鼠的关系还要困难得多,而他本人,"恶"(报仇之心)与"善"(同情心)在他内心总是此消彼长、势均力敌。所以他在对母亲作了保证之后,仍然无法入睡,根本不像改变了优柔性情的样子,母亲的失望也是必然的了。天生这种艺术家的性格,又如何到世俗中去报仇呢?接着他看见了仇人,内心燃烧起来,立刻就要冲上去。命运却不让他得手,他反倒被那些刁民缠住脱不得身。以他的性情,背着一把剑都生怕误伤了人,哪里会去对刁民施暴呢?于是眼看着一个报仇机会落空了。白白冲动了一场,心里的善又占了上风,想起母亲,鼻尖发酸,那副样子看上去愈加不是当杀手的料了。黑色人来到了,告诉他报仇已成为不可能的事,他自己的性命倒成了问题,因为王要来抓他了。眉间尺又陷入了伤感,似乎这报仇不再是为自己,而大半是为了母亲。黑色人要怎样塑造眉间尺呢?黑色人既不是要眉间尺成为冷酷的杀手,也不是要他沦为长吁短叹的伤感者,他要他的头。有了这个头,他就可以将眉间尺内心的矛盾推向极致,即爱到极致也恨到极致。他早看出眉间尺正是那种材料--用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的材料。应该说,黑色人是眉间尺命中注定的发展模式,眉间尺按他的模式发展下去,就既保留了性格中原有的一切,又不至于在精神上灭亡。去掉了躯体只剩下头颅的眉间尺果然发生了转变,障碍消失了,轻灵的头颅变得敢爱敢恨,既不冷酷,也不伤感。因为在最高审判台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同一的,咬啮同时也是交合,人体验到刻骨的痛,眩晕的快感,却不再有作恶前的畏惧与作恶后的难过,世俗的仇与爱就这样以这种极端的形式得到了转化。眉间尺心上的重压得到了解脱,情感释放了,他微笑着合上了眼睛。这一次,他用不着再为王的死难过,因为他的头颅已与他合为一体,王成了他自己。
  以"天人合一"的文化滋养着的国人,最害怕的就是这种灵魂的分裂,所以鲁迅先生作为纯粹艺术家的这一面长久以来为某种用心所掩盖,所歪曲,而对鲁迅艺术的固定解释的模式长久以来也未得到任何突破。我辈愧对先生之处,就在于让他的孤魂在荒漠中长久地游荡,遇不到同类。希望以这一篇短文,促进对鲁迅文学的新型探索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12-8-10 20:39:15 |只看该作者
无盐 发表于 2012-8-10 20:36
残雪读《铸剑》

从外在的,与整个黑暗道德体系的对抗、厮杀,转向内在的灵魂的撕裂,从而在自己体内将这 ...

:)!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10

好友

6669

积分

职业侠客

痴呆兄

Rank: 5Rank: 5

7#
发表于 2012-8-10 21:21:32 此条消息来源于黑蓝手机报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不是科班出身并不足以成为你降低自身标准的理由,你的这篇短文,论点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阐发,论据模糊而无力。你有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别人也有喜好价值更高的意见和对意见进行批评的自由。

点评

柏仙妮  我已经将‘勿拍,勿拍’这四个字去掉了,如果还有针对文的批评,请尽情拍!  发表于 2012-8-10 21:42
且让我在风中睁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12-8-10 21:29:22 |只看该作者
卫康 发表于 2012-8-10 21:21
我觉得不是科班出身并不足以成为你降低自身标准的理由,你的这篇短文,论点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阐发,论据 ...

呵呵,正因为知道自己有你所说的那些缺点,所以发在随笔里。

我没说不让批评吧,只要是针对论点,论据,针对文的本身的批评,都是可以的。请拍砖!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12-8-10 21:45: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8-10 22:12 编辑

呵呵,重申一下,我已经将“勿拍,勿拍”这四个字改掉了。如果大家想拍砖,可以拍的!只要针对文的本身,针对论点,论据的批评,我都欢迎。

(注:但只希望不要发生含沙射影,或暗砖攻人的情况。回头讨论到最后变成了,‘你目中短浅,心胸狭隘,无知愚昧’之类的,我怕这个。我来黑蓝本来就是学习,发文也只希望从交流中得到进步,只希望在观点不同的情况下,不要讨论文之外的东西。谢谢!)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6

好友

256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Heilan Super Team

10#
发表于 2012-8-11 10:44:03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你对悲剧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你举的莎士比亚的例子,你说悲剧里的人往往有超越世人的精神力量,我又想说那两个字了,我板板。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典型的人的悲剧,悲剧的主人公根本就没有什么超越世人的精神力量,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弱点。简单点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优柔寡断,麦克白的悲剧是野心,奥赛罗的悲剧是嫉妒,这些悲剧都是由性格造成的,是性格的悲剧,优柔寡断、野心、嫉妒也都是普通人身上的弱点。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降低神权,提升人权,肯定人的价值。虽然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已经可以说是定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如果跟古希腊命运的悲剧对比着看就更过瘾了。这些其实都是常识了,在这里说得太多我也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了。


而你说的那种具有  超越世人的精神力量  的人物,也只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这样的红色经典中找。


鲁迅目标不是个人,他的矛头指的是社会,指向造成奴性的根源。孔乙己,阿q的悲剧不是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根源在吃人的社会,包括华老栓,闰土,祥林嫂,涓生和子君等等,鲁迅的目的其实都不是在个人上,而是用过写这些人来批判社会,通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说明这个吃人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可救药。要不然怎么叫批判现实主义呢?这个其实也是常识,我也不想多说。说多了这里的人也觉得烦,其实已经有人觉得烦了。


《儒林外史》仅仅停留在讽刺层面,鲁迅超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啊。



其实我看完你写的这文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骂你,不过还是忍住了。而看到

生活穷苦,没有受到多少的教育的人身上有5000年的血脉里传承的奴性,冷漠,自私,你对他们进行批叛有多少的价值?只有让他们吃得饱,穿的暖,有闲钱读书后,思想和人生观才能确立,不是吗?在他们没饭吃,没受到教育的情况下,你想凭着几篇文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不是挺可笑的一件事?所以在我心中,鲁迅的眼界是小了些。

我差点脑血栓,鲁迅的东西多丰富啊,在你心中, 鲁迅的眼界是小了些。  这的确是胡说八道。



今天早上看新闻,有个大官的老婆被审判,这娘们也不是一般人,将门之后,在北大学过法律,当过律师,被审判的原因是她宰了个英国人,本来此事被下属藏匿得很好,英国官方都没办法,直到有人变节西方,此事才大白天下。震动全球。


人家连洋人都敢宰,说杀就杀,还会把你当人吗?这还只不过是曝光的。
鲁迅在百十年前描写的就是我们,当了奴才,还当得很过瘾。而这个社会,就是他所要批判的。

你敢说鲁迅不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7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