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之心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 00:15: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时代男爵 于 2012-9-15 00:18 编辑

作者之心
文/AT

心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自己。是它,而不是我们的计划、念头或者梦,圈定了写作的边界。正因如此,写作不仅是把自己所想的写出来,而是从自己所想的开始,进入自己所未想过的,所未期待的,所未规定、规范过的世界。任何一个好的作品,甚至一个还算合格的作品,都是一次冒险,从浮上自己意识的一切,自己所坚持、坚守、信任的一切,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在那里遇到的人和事,有可能是敌对的、不友好的,与自己相违背。这违背,这种对于作者本人来说的永恒的陌生,因为它的无边无际,像丰腴的土壤一样保持了作品的活力。

这是创作的意义所在:对心的探索。我们都知道作家是固执的,比如福楼拜和爱玛一起服下砒霜。如果采取十九世纪的解释,这是社会规律对人的胜利,是人性的悲剧;直到今日,我们翻开某些书籍、刊物,仍能看到许多以社会现实之名对文学创作的谆谆教诲。不能说这些论断和教诲错误,但它们是不完全、不究竟的说法。

创作的土壤并非“现实”,而是“人心中的现实”,是与所谓“理想”相对的“现实”,它所做的事情,它的责任,永远是给“理想”以摧折和磨难:在任何一个类型、水准的小说中,我们都不会看到小说主人公简简单单地心愿得遂。时不时从各种直播帖中冒出头的富二代们教育我们,这绝不是“社会现实”的一切。不如说,它是作者和读者心照不宣的一个原则:在小说中,我们需要利用各式各样的灾难来反对自己。另一个原则是:我们需要不计代价,以任何可能的形式保全自己。这两者都不是别的,是我们心愿的一部分。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多大的灾难,怎样的灾难?我们如何从灾难中存活下来,而经历过如此灾难的我们,和之前有什么不同?众所周知,在《鲁宾逊漂流记》中,笛福有两个主人公:鲁宾逊和星期五。鲁宾逊遇到了海难而流落荒岛,救下了险些被杀死的星期五。他们的关系很明确,鲁宾逊是主人,星期五是仆人,或者说,是奴隶。在鲁宾逊看起来,星期五是他荒岛余生之后的一个小发现,他的一个陪衬或点缀,偶尔轻微地质疑他对上帝的信仰。而法国作家图尼埃尔在《星期五 太平洋岛上的灵薄狱》里,把两人的关系颠倒了过来:在一次大爆炸之后,鲁宾逊所建立的岛上“文明”尽毁,星期五成为鲁宾逊的生活导师;而一艘“文明”世界的船只抵达孤岛之后,星期五悄悄上船,去了他所向往的“神奇”的“文明”世界,鲁宾逊却留了下来。

值得留意的,并不是作品对“文明”的讽刺和对原始生活的赞美,而是“文明”人本身所具有的天生倾向 在思想、意志与文明建设之外,向纯感官的回归。十八世纪的笛福不会这么写:鲁宾逊在充满沼气的烂泥潭里打滚,在仅容一身的小洞穴里寻求母亲子宫一般的庇护;而图尼埃尔写出这些与“文明”毫无关涉的内容,也并非仅是为了施加抨击。笛福的鲁宾逊向荒岛探索,向外界奇异的黑暗探索;而图尼埃尔的鲁宾逊向自己探索,向自己的意识、思想甚少触及的内心部分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文字探索着一个人难以言喻、尚未言喻的知觉,并将它们和文字、思想、意识联系在一起,带回读者的眼中和心中。

对一个作者来说,抵达文字所能表达的极限,即是抵达我们意识所能照亮的内心部分的边缘。而在对这个边缘的突破中,作者实现了创造,迫使自己跳出意识中的“我”,进入广袤无边的黑暗中,宛若孤岛上的鲁宾逊,从一次灾难中发现了被自己忽略的内心部分。这可以是细腻而模糊的:

玛莎在我心上激起的不是愿望,不是激情,也不是快乐,而是沉重的忧伤,虽然这种忧伤令人感到愉快。但是这种忧伤不肯定,模模糊糊,像一场梦似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既觉得自己可怜,也觉得祖父、阿尔明尼亚人和小姑娘也可怜,而且我心里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似乎我们四个人都失去了生活所必需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可以是狂暴、咆哮着的:

我难道是地球上唯一的懦夫?我心里这么想,而且怀着极度的恐惧! 我是否陷入了二百万脱掉锁链、武装到头发和充满英雄气概的疯子之中?他们有戴钢盔的,有不戴钢盔的,有不骑马的,骑摩托的,吼叫的,坐汽车的 他们比狗还要疯狂,居然喜欢自己的疯劲(这点是狗所不及的),比一千条狗还要疯狂一百、一千倍,还要坏一百、一千倍!我们真行!我想,我真的加入了世界末日的十字军远征。

塞利纳《长夜行》

甚至可以显得有些滑稽:

我说:“沃兹沃斯先生,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去,你说它能浮起来吗?”

他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咱们来看看会怎样?”

钉子沉了下去。

奈保尔《米格尔街》

在以上所有这些例子中,都有两种相反的情绪同时在起作用 一个来自希望自保的“我”,一个则来自渴望探身入黑暗中的“我”。前者维持着理性的运作,后者强有力地伸展着它、分裂着它。两者都不是单独的,它们相互作用,保持在背反中的平衡。奇异的体验在这里并非来自巧妙的描述,而是直接从情境和文体中渗入读者的心。在学术中,这种“言非其义”的创作原则被称作反讽(irony)。创作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却不是那种巍然不动的公正:它在两种力量之间不断摇摆,而小说被这种摇摆推动着,以两者的矛盾为动力前进。

可以说真正的创作是危险的,阅读这些作品也是危险的。它们驱使人离开日常理性,离开自己生活足以使用的体验,给自己坚韧不拔的好奇心留下一半位置;但一个只有日常理性的世界是可怕的,人要时不时离开自己的逻辑,才能充分地体验并理解那些情感:幸福、痛苦、同情与爱,或者它们的综合体,否则它们便会沦为教条和概念。一个创作者就站在两者的边界上,等待着纵身一跃的时机。无论是他出发之处还是落地之处,都不出他的内心之外,却可以打动他人,这是多令人惊异的体验,仿佛作者和读者在那片黑暗中相遇,而并不想分别是谁的领土。就像里尔克在诗中写过的一样:

因为美不是什么

而是我们刚好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

一个做好准备诚实、仔细地探索自己,去看看这种恐怖的人,就可以尝试认真地写作了。带着这种准备,他就可以为作品注入生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2-9-2 08:13:37 |只看该作者
《鲤》上文章。对她们不熟悉,能否介绍一下作者?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12-9-15 00:20: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代男爵 于 2012-9-15 00:20 编辑
陶北 发表于 2012-9-2 08:13
《鲤》上文章。对她们不熟悉,能否介绍一下作者?

张怡微,1987年生,本科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喜欢王安忆,唐颖,李修文的小说。电影方面偏好木村拓哉。
2004年获得全国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一届语文之星大赛综合二等奖,单项创作奖。2005年获全国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2007年,中国十大80后小说作家权威排行榜第八名,《萌芽》网站2月“萌芽之星”。2008年,获得《上海文学》“中环杯”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2010年,获第33届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

散文集《怅然年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64344/
短篇小说集《青春禁忌游戏》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08727/
长篇小说《梦•醒》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66542/
长篇小说《下一站西单》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08856/
中篇小说集《时光,请等一等》(将出)

《鲤•逃避》:《最慢的是追忆》
《鲤•因爱之名》:《时光,等一等》

最近已发表作品:
7月《萌芽》:《我们的隐私》
《壹周悦读》:《空气愈轻盈,肉身愈沉重》
7月《略知一二》:《一次考验》
5月《略知一二》:《我的老师》
4月《萌芽》:《扒“茶拉”一褂》
3月《略知一二》:《最佳损友》
1月《略知一二》:《妈妈》
1月《萌芽》:《我爱你》








于是,小说作者、散文作者、自由撰稿、专栏作者、英汉译者…………
定居上海,自2002年起全职写作、翻译,为媒体供稿十年,曾涉足广告、对外汉语教育、编辑等行业。……


小说
《事后》
《一只黑猫的自闭症》
《自恋时段》
《六翼天使》
《同居笔记》

散文、评论
《慌城孤读》
《夜在窗外》
《新散文十五家》
《新散文百人》
《休闲的城》

非虚构类
《避孕》

翻译:《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失落的秘符》
《杜马岛》
《乐透彩》
《黑暗塔 终结卷》
《猎魂者》
《美与暴烈》
《迷失男女》
《红颜》
《我的坏蛋男友》
《兰德尔魔圈》








路内,本名商俊伟,1973年生,苏州人。前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版主。曾做过工人、营业员、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电台播音员、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等职业。现居上海。出版《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在鲤上曾发表《色情狂编年史选》、《无人会跳华尔兹》、《四十乌鸦鏖战记》、《女神陷阱》。











马雁,女,70年代末生于四川,1997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年毕业,逝于2010年12月30日。

  诗歌、小说、评论作品散见《今天》(海外文学杂志)、《大江南北》(海外文学杂志)、《书城》、《中国诗歌评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上海文化》以及《翼》(女性诗歌刊物)、《幸福剧团》、《界限》、《在成都》、《幸福剧团》等民间刊物。参展当代艺术广州三年展(2008 年)。有自印诗集《习作选》(2001 年)、《迷人之食》(2007 年)。

    1994年起,开始介入四川地区的文学、诗歌以及文化批评活动,发起成都诗歌团体“幸福剧团”,后长期参与民间诗歌刊物《幸福剧团》编审工作。

  1997年撰写文论《隐秘的波希米亚传统》,以独特视角探讨了四川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重要阵地所具有的精神源流,在四川诗歌写作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1997年秋,策划、组织并参与导、演北大戏剧社冬季公演(昌平园区)。

  1998年春,策划、组织北京大学未名湖诗歌朗诵会。

  1998年夏,主持、改编、导演大型诗剧《太阳·弑》(海子原作《弑》),此系华语世界首次将海子诗剧作品搬上舞台。

  1999年春,策划、组织首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此系大陆首次诗歌节,在中国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9年夏,主持、改编、导演独幕舞剧《沙乐美》(王尔德原作),后因安全因素,演出取消。

  1999年秋,担任《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文学类书评撰稿人。

  1999年冬,参与发起成立“燕园书网”(北大中文系主办),并担任特约撰稿人。

  2000年春,策划、组织第二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

  2000年夏-2002年夏,担任中国顶级文化网站新青年网站文学大讲堂频道高级编辑、新青年BBS文学自由坛版主。这期间,文学大讲堂、文学自由坛曾因对中国先锋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重要作用,受到瑞典外交部的关注,并被在瑞典语汉学杂志《中瑞交流》上进行深度报道。

  2002年春,策划首届“华语小说峰会”,拟邀请著名作家、批评家、汉学家,对中国当下文学、文化状况的进行一次彻底、尖锐的高峰探讨,并赢得李陀、余华等作家、批评家的支持。后因安全因素,峰会取消。

  2003年春,参与策划海外诗歌刊物《大江南北》(著名诗人肖开愚主持,在德国印行)。




苏德,1981年9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出版著有小说、散文、书信集等。2009年8月赴爱尔兰科克市驻市作家。
14岁起,苏德于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6岁毕业于第一届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2001年,于《萌芽》发表小说处女作《我是蓝色》,因结局遭人改写引起关注,后接连于《萌芽》发表小说《骗》、《我说,等一等》、《威马逊之夜》,并正式开始小说创作。2002年赴台北参加文学交流,2005年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已出版作品:   
          《沿着我荒凉的额》   
          《次马路上我要说故事》   
          《爱是不能忘记的》(书信集)   
          《钢轨上的爱情》(第一部长篇小说)   
          《赎》   
          《离》   
          《毕业后 结婚前》   
          《没有如果的事》

相关链接:

博客:http://sude.blogbus.com/

邮箱:sude_sude@163.com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6524/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40019/

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CB%D5%B5%C2&fr=ala0

新浪读书《钢轨上的爱情》: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8662.html

新浪读书《毕业后 结婚前》: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52921.html

QQ群:32012354






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 2010年10月,《朱雀》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朱雀》是一部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史诗。以时代动荡为经、家族三代的历练为纬,着眼这座城市的神秘渊源和历史沧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轻之书,有意还原记忆之下的青春底色。批评家王德威评价:“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少见。”

这部小说同时也是作者献给祖父的作品。在接受《亚洲周刊》为《朱雀》颁奖时,作者感言:“祖父是我为人为文的尺度。以这部关于家乡的小说来表达对他的感情,是恰如其分的。”(葛亮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史学者。)






小庄,科学松鼠会内容总监,《新发现》杂志特约编辑。完完全全从理科妞叛变而来的文艺女,以个性与自由为最高信念。

硕士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曾先后任《音像世界》《上海壹周》《新发现》等刊物编辑。现为科学松鼠会网站主编。当被问及科学松鼠会之吸引力所在时,她说:“这里面有很多美好的人——纯粹、善良、有牺牲精神。我的愿望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一起让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在一个逐渐商业化的社会里找到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方式。”

博客:

http://zhuangna.yo2.cn/













李海洋,网名死胖子,1985年生,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锦瑟年华》清陨卷(男版小说)的主打作者,出版有长篇小说《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和《乱世之殇》。《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在《萌芽》杂志连载数月,声名鹊起,成为了2004年度“《萌芽》文坛”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其人气只有韩寒、郭敬明才能与之相比,他也成为了《萌芽》杂志当之无愧的新一代希望之星。

李海洋以鲜活有张力的文字,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幽默搞笑甚至反讽的语调,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热望,成长的叛逆与迷惘,让人在感受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的同时,还引人深思。他的成就还不在于对校园和生活的如实书写或“原生态”,而是执著于对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情趣盎然,曲折委婉,毫无滞碍的流畅与生动,坦露了他坚实的创作水平和潜力.   

2010年出版著作《门萨的学徒》。
我本不欲生,忽而生于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 22:4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