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3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 13年09月13日 看了李安的《推手》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3 22:3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3-9-13 22:37 编辑

下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的清晰版。
自然是因为对这个系列早有耳闻。我期待已久。

之前也在不同的网站看过一些分别率低的版本,没怎么看下去,这次很期待。

但看了第一部《推手》,觉得非常失望。

东西方矛盾的表现很肤浅。甚至有一种“为了让普通观众能看懂”而有意做出的强调。父亲来美,和白人儿媳不能和睦相处,导致出现影片中的种种矛盾。

但依我看,影片表现的不是什么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它不过是这个父亲在生活细节上缺乏起码的文明教养造成的冲突——比如在草地上弹烟头、大声放电视听京剧甚至对儿媳的饮食习惯说三道四等等——根本上升不到两种文化的高度。任何一个细腻一些,能体贴他人的人,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然,我也明白,一切深刻的家庭矛盾,都来自于小事——甚至小到不值得单独拿出来一说,鸡毛蒜皮。但正是这些,造成了家庭的分裂。

但即使是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电影也基本是隔靴搔痒。

最后,因为一次父亲自己不听话乱走走失,造成丈夫的爆发,反而引起了白人妻子的同情心。略微缓和了与老人的矛盾。当然,老人最后离开了家,独立去住。但老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变化,只是通过人为的情节设定,来丰富了这个老人的背景而已。
其所惆怅的东西,关乎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但惟独一点,那就是——与美国无关,与东西方文化无关。电影摆在中国,换个中国儿媳,故事一样成立。

看了很不舒服。

至于老人在餐厅后厨使出太极神功连警察都奈何不得的桥段,简直达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程度。


再看看喜宴和饮食男女吧。不敢太抱期望。

点评

猪皮  只看过饮食男女。不怎么的。  发表于 2013-9-15 23:4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13-9-14 09:23: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9-14 11:35 编辑

我前段时间看《当北京遇到西雅图》时就在想,那个当人小三的没什么教养的拜金女等于北京?现在被你这么一厘清,明白了。

还是《刮痧》拍得比较好,那个真正是文化冲突,不止是中医与西医的问题,还有小孩的教育方式等。

点评

生铁  刮痧还没看。看了这个,觉得没耐心也没兴趣看这类题材了。  发表于 2013-9-14 12:02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13-9-14 13:19:54 |只看该作者
对《推手》的看法,我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推手很好啊……

多年前卖过影评短文,写过一段推手:
“影片在最初8分钟只出现了一句台词:中国老人和美国媳妇的无话可说可见一斑,而这无话可说,在影片深入的时候,其深层意义绝不是语言上的不通,而是观念上构成的隔阂。但是虽然静默,可是双方之间为“融合”而做的相互谦让、努力却在表演中依旧有所体现。

好的结果与努力往往不成正比,这是真理。因而,中国老人和美国媳妇之间的隔阂未见消除,反见加深,在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这也很正常,于是,家庭在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异样中做着太极上缓慢的你来我往,以求平衡,而儿子在父亲、老婆之间的取舍;工作、家庭之间的夹缝中痛苦扭动,恍若推来挡去的双手,在功力不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苦不堪言。

与《饮食男女》一样(虽然《推手》的完成时间在它之前),《推手》惯用着李安叙事方式:简单铺陈,绝不重彩书写,矛盾从不直白显现,只靠中国人的对白把藏于水面之下的谜底慢慢揭露。利用“中国人”的对白,是因为那些问题是中国式的:对家庭中难以弥补的隔阂,会闷在心里,会在聊天中讲述,而不会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家庭隔阂是问题吗?是问题,而且不小)像美国人一样拿到桌面来严肃讨论。所以,中国式的问题用中国式的表达,这是李安最习惯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说,也可以理解成长居美国的李安对“中国”难以割舍的一个心结,因而他会时时把它昭现,相比之下,许多地道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导演反而不如李安那般把“中国”一词诠释得那么地道而深入人心。”

生铁举例的草地上探烟灰、大声放京剧、对儿媳的饮食习惯说三道四等等,表面看是涉及“个人教养”,但深层次上它是“中国传统习俗”的若干代表,首先得考虑到,成片的90年代初(实则为80年代的生活)这个时间段,这些习惯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习惯了,与教养无关(顺便说下,有很多时候,教养,的标准其实来自西方)。特别是大声放京剧这个点,8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城市里的院落性群居中是随处可见的,在当时,它还构成中国人邻居间人情交换的暖点。草地上弹烟灰,在现在看、在城市里看,是陋习,而在当时并不发达的中国的地区,它却是日常,我们不能用批判的方式面对,得承认它的正常性。这也一如一个饭后习惯用雪白手绢擦嘴的贵族如果到80年代中国的农民家吃饭后依旧保持那习惯,有可能遭受异样眼光一样(用现在的词可能会说成“装逼”)。对儿媳饮食说三道四,更是从古至今中国很多老人自以为的“权力”,到现在都还存在。我是觉得,李安选的这些点,都是承袭着中国式的“习俗、习惯”,有代表性,而不是单个人的教养。

在“来来居”打工的那一段,有点过火和太强烈,与整部片子不太协调。这是弱点。

上面我其实还没说得太到位,但大概意思在那里。

点评

生铁  嗯,你说的已经很到位了。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电影。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但起码目前我还坚持我的看法。一些元素在90年代正常而现在有点突兀,是不是说明导演的不永恒性呢?但你这个影评还是改编了我的看法。  发表于 2013-9-14 15:52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13-9-17 09:25: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3-9-17 09:26 编辑

没看过,但是生活习惯差异我有切身体会。

我家爷爷十二岁进工厂当工人,没受过多少教育,整体保持工人本色:喝点小酒,吹点小牛,在自家阳台上吐吐痰……

好在我是中国人,没有文化冲突。通常是他在外面扔烟头,我就帮他捡起来。我们俩有时候一起抽烟,我在外面抽烟,习惯是把烟头摁灭了塞回烟盒里,久之他就跟我一样的习惯了。

在阳台上吐痰这件事,我马虎,他也很隐蔽,他是吐在花盆的间隙里,时间一长还积了比较厚一层,被奶奶和他儿子发现以后,把他训得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我很少为这些事愤愤,他儿子来找我泄愤时,我只能对他说:那是你爹,不要说他在你阳台上吐痰,他就是拆了你的房子,他还是你爹。你自己想想,吐个痰算多大事?何况是在自家,要在外面你还得出去道歉。

这些事除了慢慢说,慢慢改,没别的办法。

我不愤,但是大家庭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会觉得生活不是我的。会丢失一些小习惯,比如早晨起来在客厅里放点音乐什么的。

虽然不为这些事冲突,奶奶最后也决定不到不能自理,就不跟我们一起生活。原因我也理解,大家彼此迁就体谅着,到底都活得不尽兴。

点评

生铁  也是啊。  发表于 2013-9-17 21:52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13-9-17 09:49:47 |只看该作者
歪个楼,曾经碰到一个男人让我很敬佩。某次同事一起约出去玩,大家的老婆都是年轻貌美学历高的情调小资。他妻子有点跋扈,他母亲是乡下的,没有见过世面,海鲜上来她会拿牙去咬蟹壳——还好她坐在我旁边,我有帮长者剥虾蟹的习惯。

那场面,我觉得是我都会绷不住,也许会想带着自己家里人回去算了。但是他淡定,他始终对我们和他家里的人都亲切有礼,不因为她们的失礼嫌弃或者羞愧。

点评

生铁  这很难。  发表于 2013-9-17 21:52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

好友

7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6#
发表于 2013-9-17 12:20:49 |只看该作者
喜欢李安《饮食男女》与《喜宴》。看完觉得喜欢。至于为什么,没想过。
ibiz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4 16: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