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姿花传》讲记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好友

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8 00:26: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来自: Anna(QUOTE表示引用) 2012-11-07 14:16:26 牢记年年来去之花 《文景》 2007年第06期 来源:百度文库 网友“北大中哲复试”

 《风姿花传》是日本能乐理论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古时期东方戏剧理论的巅峰。此书涉及的不仅仅是戏剧理论,还涉及人生理论,因为戏剧和人生有密切关联。能乐是日本的古典歌舞剧,据说来自中国隋唐时期传入的汉唐乐舞,却又几经演变,流传至今,有着极浓烈的日本民族特色。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理解日本的民族性,可以从理解能乐入手。
  能,是”有情节的艺能”的意思。如果推原起来,也可以指才能、能力,其极致也可以指能本身。《西游记》中有悟能,做演员就要悟这个能。我听说《风姿花传》是在1990、1991年前后,当时读到一句话:”要了解十体,更要牢记年年来去之花。”我读了心有触动,觉得很美。
  作者世阿弥(1363?-1443?),相当于中国元末明初时人。中国同时代的文化伟人很少,藏地的宗喀巴(1357-1419)是一个,汉地的张三丰也是一个。日本稍后为人们比较熟知的有一休宗纯(1394-1481)。
  风,风体,指表演的某一类型,如艺风、演技、风趣等。风,从人的气息而来,好比风雅颂的风。诺斯替分灵(spirit)和魂(psyche),灵的希腊文是普纽玛(pneuma),也就是风。上帝创世,据说有两样东西不是他创的,水和在水上的灵(见《创世记》1:2),灵就是风。海顿弦乐四重奏《临终七言》之七:”‘我把灵魂交给你了’,说着气就断了。”(见《路加福音》23:46)这里”灵魂”和”气”在希腊文里都是普纽玛,也就是风。而在中文里,风也就是《庄子?逍遥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
  姿,就是李渔《闲情偶记》所谓态度,也就是《西游记》”大觉金仙没垢姿”的姿。
  花,姿比风高一步,花比姿更高一步。本书往往”能”、”花”并言,花来自能,是演员的魅力,表演的精华。推广来说,花也是佛祖和伽叶的拈花微笑,也是”兰花与兰花,各自独语”(策兰《托特瑙堡》)。
  传,对能之花以心相传,有人接受了,才是传。书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行:”若能将此花,由我心传至你心,谓之风姿花传。”
  此书另一名称是《花传书》(或《花传》),成书于十四、十五世纪。一直秘而不传,藏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初,才比较完整地重现于世。
  《风姿花传》较早的译文发表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期,仅翻译了其中第六、第七两篇,译者是刘振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完整的全文由王冬兰译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们现在探讨的《风姿花传》来自王译,这是一篇非常认真负责的译文。王译还附有日语原文,有兴趣的人可以校核一下。《风姿花传》共有七篇,我想尝试讲解其中一、三、五、七篇的部分内容。如果准备深入了解,请研读全文。
  
  第一, 年龄习艺条款篇
  本篇讲述演员如何练功习艺,分为七个时期。
  
  七岁时期   
  让他们自然表演为妥,切忌一味臧否。若要求过严,孩童会气馁,无意再学,便会停滞不前。
  因此,勿教与他们歌唱、动作、舞蹈之外的复杂演技。过于复杂的模拟表演,即使他们能演,亦不要教与他们。   
  让他们唱唱跳跳,自然就很好,不要太复杂。孩子要有天然的东西,如果过分严格,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压力过重,会弄僵的。
  
  十二三岁之后   
  因本身为童姿,所饰角色均呈美态,而且正值声音亦动听之年龄。此二因素使其”能”瑕不掩瑜,相得益彰。一般孩童演”能”,不可让他们做细腻的模拟表演。这不只与当时场合不相适,还将导致使其孩童将来无法长进之后果。但若演技出色,则均可饰之。   
  已经进入对“能”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年龄,但还是太小,还是比较嫩,不要拔苗助长。十二三岁的孩子天然漂亮,声音也天然好听。如果演技出色,不是外加上去的,那就什么角色都可以演。   
  姿态、声音、演技俱佳,何尝不可?然尽管如此,此时所开之“花”,并非真正的“花”,只是“一时之花”而已。此时期所学演技简单易学,所以不能成为评价演员艺术生涯之准则。   
  比如说《闪闪的红星》的主角,十二三岁的时候演得好,后来再演其他不行了。美国秀兰?邓波儿做童星红极一时,成年后再演其他电影就不怎么成功,总没有小时候出彩。
  
  十七八岁之后   
  对此时期的学艺不能抱太大希望。因处于变声期,首先便失去声音美之”花”,身体长高失去形态美。在此之前声音动听,姿态俊美,所学内容简单,易学易演。而现在突然进入截然不同的另一时期,演员会失去其信心,观众再表现出觉其可笑之态,则羞怯畏缩,顾虑重重,以至不想再学。
  十七八岁毛孩子真是蛮讨厌的,观众的过度反应也会把他吓退。女孩子这个时候还好,黄毛丫头十八变。很奇怪的是,一些小时候漂亮的人这时会变难看,而一些小时候难看的人这时会变漂亮。青春期变声,在京剧的术语里叫”倒仓”。因为唱念做打首先就是唱,所谓”倒仓”,就是比喻吃饭的粮仓倒了。
  此时期的学习,即使被人指点耻笑亦不要介意,要闭门练功,在自己音域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早晚练习发声。要立志奋起,意识到“此时定终身”,决心一生献身于“能”,除此之外不可多想。若在此时期退下,其”能”演技将不会再有所长进。   
  这一时期相称于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要立志奋起,决心一生献身于”能”,但十七八岁的人谁会有这个觉悟,所以既需要自己下决心,也需要师父的督促和管束。从童子功练起的,这个时候要限制住。这个时候正是你开始练功的时候,也是思想变动的时候,如果退下就算完了。   
  若过于拘泥音调,会使姿态出现毛病,且将导致将来声音变坏之不良后果。
  声音要养起来,但不单单是静养。上次讲《逍遥游》提出在行动中养。静养不一定能养好,可以在行动中养,中间有一段是静养。我有一位朋友,想做一件事,但觉得力量不够,有些畏难。我说如果你好好做,做这件事也能养你。当然如果一定要透支,那也不行。好好地做这个工作,奉献出去,本身就是。用不着躲起来养,但是也不要透支。一个人应该奉献于社会,藏是藏不好的,而且天下哪有地方可以藏。当然每个人力量不一样,衡量自己也不能一样。有些人自己透支,好像多么忙碌,实际上是找借口,真的用得着你这么忙吗?明明是为了另外的目标。我再保留一下,献身也是有的,那么你要达到大乘菩萨行的境界。大乘菩萨行是献身,但是自己是知道的。而现在的人没有这个境界,根本就是没有弄好。   

  二十四五岁时期
  正因如此,观众观看其演出时会觉得很精彩,以为出现了高手。此演员亦被引起注目。竞演中,尽管对手是名人,此演员凭借当时青春之”花”的魅力,一旦战胜对手,观众会过高地评价其人其艺,演员自身亦会认为自己已成为高手。
  这种情形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说名人当时在走下坡路,而无名演员有东西出彩,于是一下子红起来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永远是有的。但是你要知道,这时红一下有用吗?没有用。   
  要注意,这对演员是极其有害的。须知,此并非真正的”花”,只因演员年轻,观众感觉新鲜,故成为一时新奇之”花”而已。有鉴赏能力的观众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观众对名人有点审美疲劳了,所以看到年轻演员的新鲜就觉得好。但这不是真正的”花”,是天时、地利给你的,不是修炼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个有鉴赏能力的观众,一下就看出来了,这个”花”是一时的。但是年轻演员不自知,而当演员必须自知。   
  所以,要知道此时期之”花”只是初学时期之”花”而已,若认为自己已达到相当的程度,遂不务正业,举止随便,以大演员架势演出,则谓浅薄无聊至极。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永远会有这种人,过一百年你去看,还会有这种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那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了,世阿弥把”象”讲在里面,永远有这种人。我看到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个告诫,可以引用在这里,作为这一时期人的药石:”年轻的演员们,警惕那些崇拜你们的人!你们可以和他们周旋,但不要和他们谈艺术。从你们最初的第一步起,便及时学会听取、了解和喜爱批评你们的苛刻的真话。发现那些能和你们说这种真话的人。多和那些能和你们说真话的人谈你们的艺术吧。”(《我的艺术生活》,瞿白音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139页)   
  要懂得即使被人称赞,即使与名人竞演时获胜,亦只是一时新奇之”花”而已,应更忠实地模拟表演(“物まね”),向名人悉心请教,更加刻苦地练功习艺。可以说,若将一时之”花”误认为是真正的”花”,离真正的”花”则更远矣。然而人们会被一时之”花”所惑,并不知其将凋谢。   
  其实将演剧理论用到其他创作上也一样,”花”的枯萎凋谢,就是所谓江郎才尽。这是极其无情的淘汰,时代无情,大浪淘沙,好的都留不下,何况一时之”花”还不能算好。
  三十四五岁时期   
  此时期之“能”,乃一生中最为辉煌之”能”。到此,若对以上各条款能够充分理解掌握,演技出色,定会得到天下(注:原文“天下”,这里泛指京都的有识之士。)首肯与承认,亦会博得声誉。若至此时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与评价,没有多大名望的话,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亦要认识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若尚未掌握真正的“花”,四十岁以后演技大概就会退步。
  这句话很好:”若至此时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与评价,没有多大名望的话,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亦要认识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这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如果到四十岁、五十岁还不能出名,这辈子你就很难出名了。你没有懂真正的”花”,而演员终究是受到年龄限制的。
  是否掌握真正之”花”,四十岁以后会得以验证。演”能”的上升期至三十四五岁为止,下降期自四十岁以后开始。注意,这期间若尚未得到天下的承认与肯定,便应认识到自己对”能”的演技并未掌握。   
  一个人真正到了什么程度往往自己不明白,但到四十岁、五十岁你不能不明白了,如果不行,必须承认。三十四五岁就是但丁所谓人生的中途,他在林中遇到了豹、狮、狼,也遇到了引导他的罗马诗人维吉尔。这一时期是演员的全盛时期,也是人生的高峰。这时要对自己有个审视,决定是不是应该退下来,这需要自知之明。在此之前,如果你没法判断自己能不能出名,还可推诿于外界因素,还可以等等看。但到了这时候,你不要再寻借口了,必须认识到不行就是不行。当然也可能有漏网的大鱼,极其出类拔萃的人,但一般是个规律。退出来做些其他的事情,不是也蛮好吗。   
  在此时期要谨言慎行。这一时期正值熟悉以前所学方法,领会理解今后所需方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对“能”若还未掌握,未得到肯定承认,以后便无望了。
  你看这个上升时期,没有一个阶段不需要积累,没有一个阶段不需要练功。好不容易到了高峰,不就是好了吗,然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很奇怪,我的青春还没有过完,怎么就走下坡路了呢。真是非常残酷。
  
  四十四五岁时期
  自这一时期,“能”表演方法变化很大。所以即使自己已为天下所承认,对”能”已经掌握,还要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这就是好多演员过了全盛期以后去办学校、做老师的原因。谭咏麟啊,周小燕啊,以及刘诗昆啊,都走上了这条路。
  即使自己的演技并无退步,无奈随之年龄增长,演员形体自身之美及观众感觉之美都随之减退。   
  梅兰芳五十年代演的戏和拍的电影,我觉得还是好的,但是终究不如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风靡全国。梅兰芳当年访问纽约的时候,数万人迎接,这样轰动的场景,时过已难再现。   
  除非特别俊美的人,即使相当不错的演员,演出不戴假面的”能”时,亦让人觉得老气,不忍卒观。所以,自此一时期始不可再演不戴假面之”能”。   
  就是说你要扬长避短,要藏拙了。哪个方面不行,自己要知道。   
  进入此时期后,应避开身体激烈动作的演出。要选基本适合自己的风体,轻松自如地表演,要让年轻人担任主角,自己作为年轻人的陪衬角色,以不显眼为宜。即使无合适继承人,亦不要去演动作激烈的曲目。
  像成龙到了一定年龄后,除了演电影,还从事慈善事业。他应该从这个地方来表演,兼顾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大哥的形象。单单在电影里跌打滚爬不够,应该扬长避短。   
  进入此时期后,若还有”花”尚存,即为真正的”花”。至五十岁尚能使”花”不凋谢的演员,四十岁之前大概都能博得声誉。
  日本人也真是的,一直要到衰败了,你才能看得出真正的”花”,以前这些都还不是真正的”花”。所以如果有”花”,终究会有人认识你的,怕埋没大概就是自己没才。
   有过声誉的演员,一般都很优秀,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种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才是真正掌握”能”的演员的认识。
  无论哪个行业做到第一流的人,如吴清源啊,李昌镐啊,诺贝尔奖获得者啊,或者奥运会冠军啊,终究有其特别之处,而这些特别之处互相贯通。大概一个人博得声誉,必须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要长期领先是不可能的。   
  五十岁之后
  到了这一年龄,一般是除了什么也不演外别无他法。谚语曰:”老骏骥不如少驽马。”然而尽管如此,真正掌握”能”的演员即使能够上演的曲目越来越少,已经没什么精彩之处,但惟有”花”尚未凋谢。   
  没有办法了,时过了,你戴假面也不行了。这就是新陈代谢,有真老虎来了,你的位置要让给年轻人坐坐了,不会永远占住这个地方的。然而这个时候还有”花”,非常厉害。   
  先父观阿弥在他五十二岁那年的五月十九日故去。那月四日,他还在骏河国浅间神社演出了”奉神能”。他那天演的”能”异常华美,观众自下而上,皆同声称赞。那时他早将所演曲目都让给初学时期的我演,自己甚至演轻松自如的曲目也有所保留,但同时对曲中某一重要角色的表演深入揣摩精益求精。尽管他所演甚少又有所保留,但使人感觉其”花”更加艳丽。
  这个是工夫,一个老人死之前还是这么美。守住这个气,把它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揣摩,精益求精,一旦释放出来,艳丽不可方物。能乐的”能”一般指技能,而达到技能的极致,实际上就是能量的变化。   

  因为这是真正掌握”能”的演员才拥有的”花”,他所演的”能”,用树木来比喻的话,即使成为枝叶很少的树,即使成为无枝无叶的老木,但仍有最具魅力的”花”开于其上,此为我亲眼目睹”老木开花”之实例。
  
  你去看这里的七个时期,几乎没有一个时期完全是好的,真的很丧气。”真美啊,你停一停”,但这个东西是不停的。你在往上走的时候,还没到,好像刚刚掌握了一点,就已经往下走了。但是美的极致,所谓”幽玄”,就是在这最后的地方。枯树上面还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日本人就是留恋这个东西。日本的歌舞伎有时由老人演,他一丝一丝地熨贴到观众的心里,真是美。中国小说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她一直保持这个东西,保持了很长时间。最后被”老克拉”破掉了,因为她动心了,一动心这个东西散了,散了以后出来一个丑陋的老妇人。王琦瑶五十岁的时候还很娇美,一般少女不能跟她比,这时一下子滑到底了。其实作者已经揣摩到这一层次了,这是她对人物艺术形象画廊的贡献。观阿弥到死还有这个东西没有散掉,非常值得研究。我相信不是因为父亲在儿子眼里才觉得艳丽,而是确实艳丽不可方物。把能量集中在极小的某一个点上,在最后一招大放光彩,这是可能的。   
  为什么我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理论?大家可以对照,虽然都是年轻人,还是知道一下为好。这几个阶段都是重复发生的,不可能脱离的。人生就是有非常大的局限,就是没有办法,就是这样残酷。


  第二, 问答条款篇
  本篇采用问答的方式,阐述关于表演的重要问题,共九问九答。
  
  问:演”能”时,到上演之日,先视演出场所,预测演出能否成功,若何事?
  答:此事极难。不懂阴阳之理之人不会明白。
  开始,要观察当天的演出场所,可以发现会演好还是会演糟的前兆。此事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个”前兆”很难说,不一定能看出,但也不一定是迷信。你到演出的地方去看看,先感受一下。无论如何要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个感性认识非常重要。高考的时候,仔细的人也会先去考场看一看,上海人叫”打样”,北方多少有些对应的说法叫”踩点”。
  
  尽管如此,大体推测一下,演出”神事能”或有贵人观看演出的”能”时,往往人们聚集在一起,会场是难以安静下来的。逢这种场合,一定要等观众安静之后,并且急切地等待开演,大家都在期盼着,急得向幕后张望之时,不失时机地登场。唱出一声(”能”的乐段名,一般在主角刚一登场时唱,要高声演唱。——译者注)之后,观众马上进入”能”气氛之中,观众的思维与演员的表演协调一致,剧场若进入这种静穆状态,无论演什么,都可以看出,那天的演出会成功。
  
  好的剧场气氛是演员和观众的气场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要自己摸索。你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也一样是表演,也能感受这个东西。完全没感受,自己要乱的。感受到了,这个东西抓住了,就能讲好了。你们也会坐上去的呀,不会永远在下面听。
  
  尽管如此,因”能”的演出是以供贵人观赏为本,若贵人来得早,必须马上开场。此种场合,剧场内人们尚未坐稳,而且陆续有人进场,观众此起彼伏一片混乱,大部分人还没有具备观看”能”的心情,剧场很难立刻进入静穆的演出”能”气氛。在这种场合演出第一曲”能”时,剧中人物登场后,各种动作都应比平时大,声音亦要大,踏足要踏得高,举止动作要生气勃勃引人注目。这样做是为使剧场安静下来。
  
  第一曲就是先来一个序曲,引导大家一点点进入。一场好的演出由台上台下共同协作完成,观众不参与是不行的。演出一开始要引人注目点,动作幅度要大一点,把注意力抓到上面来。
  
  但”能”的演出只要让贵人满意即可,所以注意演出适合贵人情趣的风体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当时的所谓主旋律了。在能乐中,歌舞剧”能”和对白剧”狂言”是间隔上演的。当然也可以分开上演,在戏剧不同系统的发展中,”能”主要适应于贵人,”狂言”主要适应于平民。
  
  总之,剧场安静下来,自然进入演”能”的静穆气氛,是不会演糟的。但不懂阴阳之理之人,对剧场状态是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
  
  在京剧,能引导剧场进入静穆气氛的能力叫”压堂”,也就是演员一出台,台下立刻进入肃静无哗的境地。在梅兰芳的回忆中,谭鑫培有压堂的能力:”过了一会儿,他刚上场,就听到前台轰的一声,全场不约而同叫了一个碰头好。跟着就寂静无声了。”(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9页。)

  还有一重要秘传之事,要懂得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协调之境便会成功。昼为阳气,所以演“能”要尽量演得静,此为阴气。逢昼之阳气时,加入阴气,则为阴阳协调。值此,为”能”成功之始。值此,为观众感觉风趣之处。而夜为阴气,因此应想方设法活跃气氛,一开场就演好曲目。这样使观众心情明朗,此为阳气。在夜之阴气中融入阳气便会成功。因此,倘若在阳气之上再加阳气,阴气之上再加阴气,因阴阳不调,便不会成功。不成功怎能让人觉得有情趣呢?!此外,即使白昼,不知何故有时亦会感觉剧场气氛阴暗寂寞,应知此亦为阴气,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气氛。虽白昼时会有阴气发生,但夜晚之气决不能变为阳气。
  
  其实这个东西他写到纸上去了。真的好的演员,或者剧场监督,或者导演,他本身就有一个感觉,自己会调整。他会觉得:”上这个曲目不合适吧,还是换一个。”为什么不合适呢?这里把道理讲出来了,你会有感觉的。
  
  问:有一很大的疑问。在竞演中初出茅庐的新手有时会将有经验有名望的老手击败,此为不解之处。
  答:这正是前面所述三十岁之前的”一时之花”。在有经验的演员之”花”已凋谢,呈枯朽状态之时,新奇之”花”有时会取胜。真正具有鉴赏能力的人对此是能够鉴别的。
  
  这个新奇之花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十七八岁的人有很多毛病,但他们自然有个吸引力,大家喜欢看。而一些名人的东西,谁都不要看。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很明显就是这样。如果这些人真以为自己就是大明星,会一直红呢,那大家再看十年。不会所有人都红的,其中有些人已经不行了。也会有人通过选秀冲一冲,然后再修炼,也可能成为大演员。成名本身也是害人的,事情总是有两面。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已五十多岁、”花”亦未呈凋谢之状的演员面前,无论拥有多么鲜嫩的”花”,亦不会取胜。
  
  名人和真正的大演员还有区别,”一时之花”能取胜名人,但不能取胜真正的大演员。真正的大演员对演技千锤百炼,他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极大的关联,而且跟整个观众的气场有关联。
  
  无论多么有名的树木,无”花”之时难道有人爱看吗?即若无名之樱,每年初开之际开得一片烂漫之时,人们也是爱看的呀!想到这一比喻,自然就会理解凭一时之”花”为何在竞演中能够获胜的道理。
  
  逢年过节走亲戚,一群人在一起,最受人注意的是小孩子,这里其实就有天然之”花”。年轻人没有什么好,但年轻本身就是好。还可以推论得远一些,在一群人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里的”花”,但必须在自然的状态下。现在都是设法制造许多响动,以此夺取别人的注意。
  
  成千上万的花草,尽管五颜六色千差万别,但人们觉得富有情趣时的感觉是相同的。尽管掌握的曲目不多,但使某种技艺之”花”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能够持久地保持所取得的名声。
  
  这就是所谓”一招鲜,吃遍天”,”鲜”就是花。什么叫”一招鲜”呢,这个东西你会,别人不会。你有”一招鲜”就足以存身,有好几招”鲜”那就不得了。如果有几十招”鲜”更厉害了,那是不世出的大人物了。但无论如何至少要有”一招鲜”,保护你”吃遍天”。
  
  因此,即使自认为拥有很多”花”,但若不注意在如何使观众觉得富有情趣上用心钻研,其”花”便如同远山僻野的野花山梅无声无息地开开而已。
  
  其实”花”是先、后天结合练出来的,不是先天的。一个人先天总有动人的地方,但是这个花一开就谢了。先天的遗传加上后天的修炼,就是”认识你自己”。你不认识自己,”花”开了自己也不知道,过一会儿就谢了。

  此外,同样被称为优秀演员的人,程度大不一样。即使是对”能”掌握得相当深的高手、名人,若对”花”无深入研究,虽被称作”高手”,以后是不会有”花”的。而深入研究”花”的高手,即使”能”演得不如以前,但还有”花”存在,让人觉得富有情趣之处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在拥有真正的”花”的高手面前,无论什么样的年轻演员,都必败无疑。
  
  这个就是狠,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我手边有一本书,里面谈到书可以分不同的等级,我把这段念给大家听:”书大抵可分几类,一类是匠人之作,占多数,不过是东拼西凑,剪贴贩运,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没什么思想。另一类是专家之作,比前者要少而精。再一类是权威之作,权威乃专家之专家,更少更精。最后是天才之作,天才之作应该是绝对创新的,独一无二的,言人所未言,故有伟人天才不世出之说。”(艾略特《波浪原理》,王建军译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7页)在我看来,到了这个程度还是”论”,是某一领域的巅峰之作。那么再后面就是经,探求不同领域的联系及其最终的根基。经是人类文化达到的最高成就,而对不同民族的经之间的矛盾如何认识,是当今时代文化交流的大问题。在基督教的观念,经不是人写出来的,是神默示出来的(《提摩太后书》3:16)。默示(inspiration)就是神呼了一口气(theopneustos),这口气就是灵感。对中华民族来说,经的形成在先秦,孔子啊,老子啊,庄子啊,无论如何废不掉。这个花要开几千年,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新。我们也可以反躬自省一下,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是匠人之作呢,还是专家之作,权威之作,天才之作呢?大概勉强可以算匠人之作吧。是不是有某一句话能达到经的程度?那才是花。
  我今天讲《风姿花传》的机缘,来自十多年前读到世阿弥的一句话:”要了解十体,更要牢记年年来去之花。” 这句话非常美,我当时就被打动了。在全书中这句话在第七篇,”年年来去之花”就是从小到大各种类型都能演,里边的花还保存着,否则过了这个年龄就没有了。钱钟书《槐聚诗存?偶见》:”而今律细才偏退,可许情怀似昔时。”二十六年过去,电谢波流似尘如梦,已经不是年年来去之花了,但还在想着年年来去之花,所以说”可许情怀似昔时”。诗句可能采用了李清照的《南歌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也可能参照了李氏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我当年读到世阿弥还有一句话也很美:”人老以后初心也不能忘记。虽人生有限,而能艺无限。”人成为大作家或大演员以后,不要忘记自己刚进校门时候的想法。当时只看见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殿堂啊,一点都不懂啊,这个就是初心。初心后来没有了,人就一点点老了。如果到老还有一个初心,不得了。《华严经》有一品是”初发心功德品”,你初发心就有功德,非常大的功德。但是你到了极高的程度还有回到少年时,好像刚学”人、口、刀、手”小学生时的兴致吗?这才是不世出的大作家或者大演员。我刚开始写文章投稿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要高兴半天呢。第一次拿到二十几块钱稿费,又要买书送人,又要请客吃点心,又想孝敬老人,有五六个念头,真是不够分的。如果是婚姻的话,到了老头、老太还能回想当年谈恋爱的时候,万一她能跟我在一起多好啊,然而在一起了又怎么样呢?《庄子?养生主》有句话”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磨出来一样。那就是初心,也是保持”花”最要紧的地方。在写作的时候,每一次都不知道怎样写。有办法就不行了,成套子了。没有办法,不知道怎样,你有这个心,天会忽然开出来,做完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应该怎样做。《大学》所谓”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人学会了才去结婚的,都是边做边学的,实际上就是初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歌曲《爱的代价》,起首有一句”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非常打动人,也就是这个初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6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4-20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