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ArtFrom"><a class="lred" href="http://news.qq.com/"><font color="#c2130e">http://news.QQ.com</font></a> 2007年04月12日11:10 <a class="lblack" href="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font color="#000000">南方周末</font></a> <a class="lblack" href="http://comment1.news.qq.com/comment.htm?site=news&id=59342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评论<span id="comment_count">10333</span>条</font></a>
</div><div id="ArtPLinkTop">第 1 <a href="http://news.qq.com/a/20070412/001663_1.htm"><font color="#000000">2</font></a> 页 </div><div id="ArticleCnt"><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img alt="毛泽东后人现状:主席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 src="http://img1.qq.com/news/pics/3666/3666414.jpg" border="1" name="MM"/></p><p align="center">资料图为毛泽东与毛岸青、邵华合影。 中新社发 资料片 摄</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news.qq.com/a/20070412/001789.htm" target="_blank">毛泽东外孙女撰文:怀念我的舅舅毛岸青</a></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报记者 史哲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尽管在毛岸青的追悼会上,有人哽咽地称他为“首长”,但他生前最重要的两个头衔却只是“中校”和“研究员”。 “叱咤风云”这个词与他并无太多关联,更多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呆在北京<a href="http://weather.qq.com/preend.htm?dc125.htm" target="_blank"><img alt="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 src="http://weather.qq.com/images/endnew/weather_icon.gif" border="0"/></a>西山脚下那个偌大的院落中。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7年3月23日4时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消息迅即传开,有人曾认为,毛岸青的离开会非常平静,但事实并非如此。 </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333333"></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人放缓脚步,陷入沉思、悲伤,毛岸青的去世,使人们想起了毛泽东,并掀开记忆,毛泽东时代,是一段牵动中国人复杂感情,让中国人经历独特命运的年代。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毛岸青的去世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几位常委和前任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毕竟,今天中国的所有共产党人,都是毛泽东的继承者。毛泽东的画像至今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p><p style="TEXT-INDENT: 2em;">“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什么样,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许多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这个家庭中让人们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毛岸青一人。看看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时毛家后人的合影——刘松林—毛泽东长子、毛岸英之妻、毛新宇—毛泽东之孙、邵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妻子、毛东东—毛泽东重孙、刘滨—毛新宇之妻、李敏—毛泽东女儿、孔继宁—毛泽东外孙、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李讷—毛泽东女儿、王孝芝—毛泽东外孙、王景清—李讷的丈夫。除了依稀熟悉的一两个名字,除了少数残留的记忆,对于这份名单,人们或许只有茫然。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茫然产生的缘由,李敏只一句话概括——“父亲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在这个家庭里,也许只有江青可以不理会这句话,但毛泽东的子女们却把它牢记在心。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敏,1963年就与丈夫孔令华一起离开高墙大院、离开父亲。从有自己的工作开始,李敏就再也没有从毛泽东那里拿到补贴,毛泽东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说到做到。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多年独立生活,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会为了“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 而感到欣慰。不过,这种欣慰的代价也充斥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她记得因为不会生火而熏得自己满眼泪水,也记得最初煮米饭常常会做成夹生饭,面没发起来就蒸馒头,结果蒸成了面疙瘩……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李敏的低调同样影响了一对儿女。儿子孔继宁,发起成立了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女儿孔冬梅则创办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也算各有所成。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发掘红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但当着别人的面,在提到毛泽东的时候,他们却很少直呼“外公”。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沉默寡言的李讷更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1976年从江西带着幼子返回北京后,这个家庭长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许多个冬天,他们会和普通市民一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三轮车拉回家。李讷患有严重的肾衰竭,不过由于许多治疗费用要自己出,她的病也就一直拖了下来。李讷独子王孝芝初中毕业时,李讷态度强硬地让儿子报考了外事服务职业高中。李讷认为“社会实践重于读书”。王孝芝第一份工作是在长富宫做门童。然而,即便境况若此,李讷还时常感念父亲对她的教导,假如不是他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恐怕很难过得来”。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相对于毛泽东的儿女,反而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因其“女将军”的身份——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并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成为“第一家庭”后辈之中名气最大的一位。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要把我挂在你们嘴边唬人”,毛泽东的这句话,可以说,他的儿女做到了。 </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9 23:41: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