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603
- 帖子
- 519
- 精华
- 0
- 积分
- 1200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7-8-4
- 最后登录
- 2018-4-18
- 在线时间
- 60 小时
- 威望
- 132 点
- 金钱
- 18558 点
 
|
<p><strong></strong></p><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88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终获祖国认可<br/></font><font face="黑体"><strong>索尔仁尼琴获俄罗斯国家奖</strong></font></font><strong><p><br/></p></strong></p><p><br/></p><p></p><p><a href="http://www.bxyedu.com/bxynews/UploadFiles/200712515841734.jpg" target="_blank"><strong><img alt="" src="http://www.bxyedu.com/bxynews/UploadFiles/200712515841734.jpg"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trong></a></p><p><a href="http://news.zj.vnet.cn/news/shehui/2007-6/27871239/008521451_1.jpg" target="_blank"><strong><img alt="" src="http://news.zj.vnet.cn/news/shehui/2007-6/27871239/008521451_1.jpg"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trong></a></p><p><a href="http://i.timeinc.net/time/magazine/archive/covers/1974/1101740225_400.jpg" target="_blank"><strong><img alt="" src="http://i.timeinc.net/time/magazine/archive/covers/1974/1101740225_400.jpg"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trong></a></p><p><br/><font size="3"><font face="仿宋_GB2312">2007年06月08日 深圳特区报</font> </font></p><p><font size="3">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签署颁发俄联邦2007国家奖的总统令,《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获得人文领域杰出成就奖,并将在俄独立日6月12日颁发。</font></p><p><font size="3">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后,88岁的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索尔仁尼琴一生大起大落,他上过前线,当过教师,立过战功也曾沦为阶下囚,在劳改营中度过8年并流亡海外长达20载,1994年才重返祖国。</font></p><p><font size="3">俄罗斯国家奖1992年开始颁发,2004年进行改革,主要颁给在科技和文学艺术两大领域的杰出人士,每个领域各3名,2006年增设人文奖,奖金为500万卢布(约合19万美元),在俄独立日6月12日颁发。</font></p><p><b><font size="3">大起大落的88年人生</font></b></p><p><font size="3">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年出生于俄罗斯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他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大学期间参加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函授班。卫国战争期间应征入伍;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批评斯大林”而被捕,监禁在劳改营整整8年;1953年刑满后,被流放哈萨克斯坦,1975年他被平反恢复名誉,并在梁赞省的一家中学担任数学教员。1962年索尔仁尼琴发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得到赫鲁晓夫的夸奖,并获列宁文学奖提名。1965年他又因小说揭露社会阴暗面而遭到批判,1969年被开除出前苏联作家协会,却于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此,他的一系列遭禁长篇小说,如《古拉格群岛》、《癌症楼》、《1914年8月》等作品陆续在巴黎出版。特别是1973年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在法国巴黎问世,轰动世界文坛。索尔仁尼琴用该书的全球版税成立了索尔仁尼琴基金会,给科学和艺术界人士发放索尔仁尼琴奖金。1974年,他被前苏联当局驱逐出境,先是在西德的法兰克福,接着往斯德哥尔摩补领诺贝尔奖金,1976年定居美国。1994年6月,索尔仁尼琴结束长达20年的流亡生活返回俄罗斯,到莫斯科车站迎接他的人寥寥无几;几个月之后,他企图参与政治,到国家杜马发表演说,遭到议员们的冷落。人们称他为“政治恐龙”。如今,他蛰居莫斯科,一边写一些微型小说,一边著文批判俄罗斯现在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font></p><p><font size="3">他的作品《古拉格群岛》在全世界已引起巨大轰动的,为他赢得了伟大思想家的荣誉。人们为索尔仁尼琴铸造塑像,用音乐歌唱他,用芭蕾舞演绎他,用诗歌赞颂他。他是许多讽刺喜剧、长篇小说和数十部科研著作的主人公,是美国各种学位论文钟爱的研究客体,是模仿和讽刺的对象,曾在无数不可思议的组合中被援引和诠释。如果不看影响的深度,而单从广度来说,索尔仁尼琴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都无法比拟的。索尔仁尼琴及其作品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突出现象,目前,仅就其文学作品来说,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传统。就索尔仁尼琴的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和力度来说,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颇为接近。</font></p><p><b><font size="3">俄将为索氏举行研讨会</font></b></p><p><font size="3">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12号,这就是索氏的老房子,当年他在这里被驱逐,如今他和夫人娜塔利娅·索尔仁尼琴娜就安静地生活在这所老房子里。他们极少接受记者的采访。据最近探望过他的人描述,索氏身体很衰弱,但健康状况稳定。索尔仁尼琴告诉来访者:“大家说,我活着是一件好事,不仅可以听到大家说什么,还可以跟大家一起承受痛苦。可惜,现在没多少人愿意听我说话了。所以,只要我活着,就要给国家开药方。”如今,索尔仁尼琴的《关于二月革命的思考》一文以单行本形式在俄罗斯发行,并被收入地方行政官员必读书目。这篇文章尽管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被认为在今天仍然极具现实意义。俄罗斯将在今年举办主题为“索尔仁尼琴与世界”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就是索尔仁尼琴亲自创办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心”,研讨会主会场分别设在俄罗斯和美国,届时,主办单位将邀请全世界各国的索尔仁尼琴作品研究学者参会,“索尔仁尼琴在中国”也将成为此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之一。(闻新)</font></p><p><b><font size="3">索尔仁尼琴代表作</font></b></p><p><font size="3">《癌症楼》</font></p><p><font size="3">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是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是太残酷了”,他愤而反抗。表面上看来,科斯托格洛托夫过于粗鲁,喜欢嚷嚷,实际上他比较随和一点也不傲慢,只是他生活中充满了不幸,以致性格扭曲、性情暴躁。作者正是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扭曲,揭露和抨击了肃反扩大化以及此前此后一次次清洗的罪恶及其对千千万万人心灵的损害。</font></p><p><font size="3">《古拉格群岛》</font></p><p><font size="3">这部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堪称前苏联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前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前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前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br/></font>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