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卦奥威尔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8 16:50: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3 class="entry-header">奥威尔:在神化和真实之间</h3><p class="entry-footer"><span class="post-footers">阮一峰 发表于 <a title="该月档案" href="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4/12/"><font color="#ffa500">2004年12月11日</font></a></span> <span class="separator">|</span> 分类:<a href="http://www.ruanyifeng.com/blog/"><font color="#ffa500">首页</font></a> -&gt; <a href="http://www.ruanyifeng.com/blog/archives.html"><font color="#ffa500">档案</font></a> -&gt; <a href="http://www.ruanyifeng.com/blog/books/"><font color="#ffa500">读书</font></a> </p><br /><div class="entry-content"><div class="entry-body"><p>这是我一年半前的一篇稿子。写完后没多久,我的硬盘就坏了。所有的文件一点也没保留下来。</p><p>今天偶然发现,我曾经把它贴到过网上。于是,赶紧保存下来。</p><p><img height="300" alt="orwell1.jpg" src="http://www.ruanyifeng.com/mt-archives/images/orwell1.jpg" width="216" border="0" /></p></div><div class="entry-more" id="more"><p><b>奥威尔:在神化和真实之间 </b></p><p><b>百年诞辰的来临 </b></p><p>刚刚过去的6月25日是英国著名小说家、《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诞生100周年的纪念日。他生于1903年6月25日,死于1950年1月21日,享年47岁。 </p><p>奥威尔去世的时候,《1984》才出版了半年,那时在很多英国人眼里,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专栏作家,甚至算不上小说家。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半个世纪过去了,奥威尔的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已经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之一,甚至有成为左派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趋势。 </p><p>他的《1984》在今年6月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籍销售排行榜上排在第90位,这个名次对它来说一点也不希奇,因为这本书是美国所有中学生的必读书目,1999年的时候曾被蓝登书屋评为“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的第13位。50年间,此书共在全世界以60种语言卖出了5000万册,书中的一些用语已经被收入词典,成为了英语的日常词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1984》因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小说之一。 </p><p>《1984》最早引入中国是在70年代末,当时曾以“内部参考”的形式少量发行过,影响不大。90年代的时候,经王小波大力推荐,此书才被大范围阅读。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收入此书,一上市就被抢购,直至今日这本小说依然是大多数书店的热卖书目。 </p><p>正是因为奥威尔已经变得如此重要,所以他的百年诞辰也格外受到重视。6月25日前后,英美两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发表了纪念文章,《华盛顿邮报》甚至在读书版首页发了一个版的长篇报道。学术界方面也是热闹非常,至少有三本他的传记在过去两年中出版,而且5月份在美国还曾召开过一个有300多位学者参加的大型学术讨论会,对过去一个世纪中奥威尔的影响进行回顾,讨论会的主题就叫做“对奥威尔作品和遗产的探索”。 </p><p><b>完美偶像的背后 </b></p><p>随着对奥威尔成就的评价越来越高,他个人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完美,各种立场的学者都对他表示敬佩,有人甚至用“圣徒”来形容他。他有坚强的道德勇气、优秀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敏锐的对未来的洞察力,并且坚持思考的独立性,忍受生活的困苦,历经挫折,仍然决不放弃。总之,作为一个个人来说,他无懈可击。 </p><p>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他是否真的是这样完美?我们在赞叹他性格中那些非凡的优点时,是否忽视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p><p>真实的奥威尔是一个性格有点古怪、嗓音很尖、从小就患有肺结核、有着典型英国人性格——保守、严肃——的英国人。他非常难于相处,朋友寥寥无几,他不信任外国人,同时又非常自负。他不太注意服装,总是穿得破破烂烂,抽的卷烟都是自己卷的。他一生中追求过多位女性,同时他的信仰也不稳定。他说自己信仰社会主义,但他对社会主义的解释一直在变化。 </p><p>他的这些性格上的特点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他小说里的人物都是非常拘谨的,看上去不太可信,他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都很单调,似乎有一种厌恶的倾向。他在一篇文章里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在和平年代里,我可能只是写一些华丽的文章,或者写一些描述性的作品,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政治观点。我是被迫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的。” </p><p><strong>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原因,归结为有心理疾病存在。他在1947年写道:“所有的作家都是空虚、自私和懒惰的。他们写作的深层动机是不可告人的。写一本书是一场可怕的、令人筋疲力尽的斗争,就像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被某些我们既无法理解、又无力抵抗的恶魔驱使,谁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的。”</strong></p><p><b>不快乐的童年 </b></p><p>奥威尔所说的“恶魔”也许和他不快乐的童年有关系。奥威尔的真名叫埃里克.布莱尔(Eric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他的父亲是管理当地鸦片贸易的英国官员。那时鸦片贸易早已过了它的鼎盛期,离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十年不到的时间了,所以奥威尔父亲的职务其实无足轻重。 </p><p>奥威尔三岁的时候,跟随母亲回到英国。他后来以“上中层阶级中的底层”(lower-upper middle class)来形容他的家庭状况,意思就是他家是上中层阶级中没有钱的那类。 </p><p>他以一笔奖学金进了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他的周围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他无法与他们相比,这种状况对他的一生都带来了影响。根据同学的回忆,奥威尔在学校期间成绩平平,各方面都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孤僻和不合群。 </p><p>从伊顿公学毕业以后,他的大多数同学都上了剑桥大学,奥威尔却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出人意料地选择去缅甸当一个警察。他在那里干了5年,然后以不满英国对缅甸殖民统治为由,辞去了这个职务,那一年是1927年,他24岁。从此以后,他回到英国,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作家的生涯。 </p><p>有评论家回顾奥威尔的早年生活时,曾说他存在自卑情结,这种情结终生困绕着他,但是却对他成为优秀作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奥威尔自己也说:“从一开始,我对文学的追求中就包含着一种被孤立和被低估的感觉。” </p><p><b>寻找信仰的时期 </b></p><p>回到英国的最初8年,奥威尔都不是很顺利,他写过几篇小说,但反响都不好。这种状况直到1935年才发生了变化,那一年他先是出版了生平第一本著作《缅甸岁月》(Burmese Days),然后在1936年又出版了两本报告文学式的作品,这才确立他作为作家的地位。 </p><p>这一段日子,奥威尔的经济状况很不好,所以他和英国的下层的劳工接触得比较多,这对他的思想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那两本报告文学都是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的。在其中的一本叫做《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的书中,他宣称自己已经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p><p>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志愿前往西班牙,他不是作为一个记者去报道这场战争,而是作为一个战士参加这场战争。后来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于1938年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几乎毫无影响,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描写西班牙内战的经典作品,语言简洁、准确,分析一针见血,是典型的奥威尔式写作风格。 </p><p>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西班牙内战使奥威尔的政治观点发生了一生中最大的转变。当时,在志愿参加战斗的国际战士中,有很多人唯苏联之命是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也盛行得很厉害,这引起了奥威尔的反感。从此以后,在他身上就出现了一种二元式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个社会主义者,但又强烈反对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尤其反对极权主义统治。这种思想贯穿在他以后的所有作品中,也成为了他为之创作的主题。 </p><p><b>对世界的警告 </b></p><p>从西班牙回来以后,奥威尔成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下属一家杂志的专栏作家,每周撰写两篇文章。他的报酬是每周10个英镑,比在普通日报里的初级记者拿的薪水还少,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那时他在英国国内还没有得到承认,过得很不得志。这些钱只够他维持日常生活,积蓄是不可能的。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他因为从小就有的肺结核,被免于服兵役。 </p><p>他的同事回忆说,奥威尔是个非常严厉、一丝不苟的人,几乎从来不笑。他不皱眉头,但是非常严肃,说话时带着上层社会的口音。他的穿着类似于劳工阶层,所有的衣服似乎只是一件很旧的羊毛衫和衬衫,还有一件很紧的夹克。他的脸上从来没有什么表情,他也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但你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一直在运转。 </p><p>这位朋友还回忆了奥威尔的一件轶事。一次他去奥威尔位于伦敦工人区的破公寓作客。奥威尔亲自从四楼走到地下室取了一些煤用作燃料,然后再走上来。他问奥威尔为什么不让专门做这个事的工人去取,这几乎是不要钱的。奥威尔回答说,他认为这是剥削无产阶级,他不能这样做。 </p><p>1944年,奥威尔出版了他著名的讽刺小说《动物庄园》(Animal Farm)。小说讲的是,有个庄园主对他饲养的动物进行虐待,于是动物们以要求平等为理由发动革命,推翻了庄园主的统治。可是,革命的胜利成果后来被猪窃取,它在动物中推行极权统治,动物们的生活反而比以前更糟糕。猪的口号是:“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但是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一些。”显而易见,这篇小说是在讽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当时苏联还是英国共同抗击德军的盟国,所以小说出版也不顺利,好几家出版社以此为理由将它退稿。 </p><p>但是,小说出版以后反响很好,奥威尔生平第一次在财务上获得了独立。他用稿费在苏格兰海岸外的一个偏僻小岛买了一幢房子,还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年幼的儿子。他的妻子在不久以前的一次外科手术中意外地去世。 </p><p>就是在这幢房子里,奥威尔完成了他最著名的小说《1984》。小说的主题是上一篇《动物庄园》的延伸,依然是反对极权主义,假想1984年的时候——小说完成时的1948年的倒写——伦敦已经被一个极权主义的政权统治,它要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控制。理解这篇小说,要结合当时冷战的背景,奥威尔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篇小说让人们警惕极权主义的危险。《动物庄园》和《1984》都是奥威尔对这个世界的提醒,或者说是警告。 </p><p>在这期间,奥威尔也不断在寻找新的妻子。根据他的一本传记提供的资料,在他第一任妻子死后的第一年,他曾至少向四位女性提出过求婚。这四个妇女都比他年轻,有的他甚至还不怎么认识。最后,其中一个叫布朗奈尔(Sonia Brownell)的女士答应了,后来她成为他遗产的执行人。 </p><p>奥威尔写作《1984》时非常辛苦,导致了他肺病复发。但是他不顾身体,还是常常通宵写作,加之他的房间非常寒冷,经常有猛烈的海风会从窗缝里漏进来,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他先是住进了疗养院,8个月后不得不转去了医院,1950年1月死于肺部大出血。 </p><p>奥威尔曾经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将他自己描述得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是在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不过从我们的眼光来看,奥威尔在他不长的一生中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不懈的创作,不像是失败,更像是一种对命运、对时代的胜利。 </p><p>(<strong>阮一峰,2003.6.29</strong>)</p></div></di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1

191

主题

3

好友

4144

积分

业余侠客

oak_rarrel

Rank: 4

2#
发表于 2007-8-18 17:43:39 |只看该作者
时代造<strong>奥威尔</strong>,当代不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0

好友

2431

积分

论坛游民

主体思想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18 18:45:16 |只看该作者
<p>太简略了</p><p>杰弗里·迈耶斯的《奥威尔传》写得不错,不仅奥威尔很有趣,奥威尔身边也有很多有趣的人,这些(部分地)造就了奥威尔</p><p>妈的哈谢克也认识(或者至少知道)很多有趣的贱人,于是有了《好兵帅克》</p><p>我常想老子要是能认识50个跟青熙差不多有趣的人老子也可以写一个《好同学青熙》,但是远不够50个……</p>
eat me,drink 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7-8-18 19:29:33 |只看该作者
<p>又见<span class="post-footers">阮一峰</span></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18 21:50:38 |只看该作者
<p><a href="http://www.sjfx.com/jiaoyu/bkview.asp?bkid=126686&amp;cid=374428">http://www.sjfx.com/jiaoyu/bkview.asp?bkid=126686&amp;cid=374428</a></p><p>“甚至在他病危住院期间,听到隔壁病房探视者的上等阶级口音,还在笔记本中记下他的一段感想:‘这是什么口音!一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沾沾自喜、过分自信的口音,一种深沉、洪亮而带有恶意的口音,你没有看到也可以凭本能感到,他们是一切智慧的思想、细腻的感情、美丽的事物的敌人。怪不得大家都这么憎恨我们。’”</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冷场小王子无限连击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7-8-19 00:55:28 |只看该作者
肺结核真是作家的大敌。
http://blog.sina.com.cn/rockdaxingx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25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